究一代之始末與斷代為史
班固在《漢書·敘傳》中指出:“固以為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舜之盛,必有典漠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纂前記,綴輯所聞,以述《漢書》,起元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漢書》卷100下《敘傳》)這是說,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揚名后世,是因為有典籍記載其功績。對于“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如此偉大的功業(yè),應以如椽大筆予以記述,使“巍巍乎其有成功”的大漢,也能“煥乎其有文章也”。因此,他把“宣漢”并以此論證東漢王朝的合法性作為撰述宗旨。為凸顯大漢之功績,他斷漢為書,將紀傳體通史改為紀傳體斷代史。
劉知幾對《漢書》極為推崇,指出:“歷觀自古,史之所載也,《尚書》記周事,終秦穆,《春秋》述魯文,止哀公,《紀年》不逮于魏亡,《史記》唯論于漢始。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賅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爾迄今,無改斯道。”(《史通》卷1《六家》)他從兩個方面肯定了《漢書》的成就:第一,完整地記述了一個朝代的歷史。此前的史書,無論是《尚書》《春秋》,還是《竹書紀年》《史記》,都未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班固的創(chuàng)舉。第二,敘事嚴謹,內(nèi)容豐富,便于學者研討。這是相對通史而言的?!妒酚洝?ldquo;多聚舊記”,“時采雜言”,“故使覽之者事罕異聞,而語饒重出”。自梁武帝撰《通史》以來,這類史書“蕪累尤深,遂使學者寧習本書,而怠窺新錄”。(《史通》卷1《六家》)《漢書》敘事嚴謹,文贍事詳,故而學者尋討易為其功?!稘h書》因有這樣的優(yōu)點而成為后來史家的楷模。東漢末年,荀悅將紀傳體斷代史《漢書》改為編年體斷代史《漢紀》?!稘h紀》“敘致既明,論議深博,極為治之體,盡君臣之義”(《舊唐書》卷62《李大亮傳》),頗受歡迎。
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斷代史成為歷史編纂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劉知幾將這種現(xiàn)象概括為“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亦難矣”,并認為“后來作者,不出二途”(《史通》卷2《二體》)。劉知幾偏愛斷代史,將眼光局限在班、荀二體上,不能預見史學表現(xiàn)形式的發(fā)展,故而認為“后來作者,不出二途”。但他所說的“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亦難矣”,則是對唐初以前史學發(fā)展的總結。楊翼驤指出,斷代史適合中國歷史王朝興亡變化的特點,且斷代史搜集材料較方便,故而《漢書》之后,斷代史不斷出現(xiàn)(《楊翼驤中國史學史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頁)。
轉(zhuǎn)載自“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究一代之始末與斷代為史
班固在《漢書·敘傳》中指出:“固以為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舜之盛,必有典漠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纂前記,綴輯所聞,以述《漢書》,起元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漢書》卷100下《敘傳》)這是說,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揚名后世,是因為有典籍記載其功績。對于“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如此偉大的功業(yè),應以如椽大筆予以記述,使“巍巍乎其有成功”的大漢,也能“煥乎其有文章也”。因此,他把“宣漢”并以此論證東漢王朝的合法性作為撰述宗旨。為凸顯大漢之功績,他斷漢為書,將紀傳體通史改為紀傳體斷代史。
劉知幾對《漢書》極為推崇,指出:“歷觀自古,史之所載也,《尚書》記周事,終秦穆,《春秋》述魯文,止哀公,《紀年》不逮于魏亡,《史記》唯論于漢始。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賅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爾迄今,無改斯道。”(《史通》卷1《六家》)他從兩個方面肯定了《漢書》的成就:第一,完整地記述了一個朝代的歷史。此前的史書,無論是《尚書》《春秋》,還是《竹書紀年》《史記》,都未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班固的創(chuàng)舉。第二,敘事嚴謹,內(nèi)容豐富,便于學者研討。這是相對通史而言的?!妒酚洝?ldquo;多聚舊記”,“時采雜言”,“故使覽之者事罕異聞,而語饒重出”。自梁武帝撰《通史》以來,這類史書“蕪累尤深,遂使學者寧習本書,而怠窺新錄”。(《史通》卷1《六家》)《漢書》敘事嚴謹,文贍事詳,故而學者尋討易為其功?!稘h書》因有這樣的優(yōu)點而成為后來史家的楷模。東漢末年,荀悅將紀傳體斷代史《漢書》改為編年體斷代史《漢紀》。《漢紀》“敘致既明,論議深博,極為治之體,盡君臣之義”(《舊唐書》卷62《李大亮傳》),頗受歡迎。
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斷代史成為歷史編纂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劉知幾將這種現(xiàn)象概括為“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亦難矣”,并認為“后來作者,不出二途”(《史通》卷2《二體》)。劉知幾偏愛斷代史,將眼光局限在班、荀二體上,不能預見史學表現(xiàn)形式的發(fā)展,故而認為“后來作者,不出二途”。但他所說的“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亦難矣”,則是對唐初以前史學發(fā)展的總結。楊翼驤指出,斷代史適合中國歷史王朝興亡變化的特點,且斷代史搜集材料較方便,故而《漢書》之后,斷代史不斷出現(xiàn)(《楊翼驤中國史學史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頁)。
轉(zhuǎn)載自“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