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辈┪镳^,是文物的保存者和歷史的記錄者,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不少博物館,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博物館事業(yè)的重要論述。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跟著總書記一起走進博物館這所大學校。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建設要注重特色。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在西安市博物院考察時的講話
博物館很重要
我到地方考察,都會抽時間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沿革。
——2021年4月27日,習近平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南京的博物館還是很有看頭的,六朝古都,還有后面的明代、清代,東西還是很多的。博物館很重要,我從小就愛看博物館,小時候北京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2016年11月9日,習近平致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賀信
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2016年11月9日,習近平致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賀信
守護好中華文脈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要發(fā)揮好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守護好中華文脈,并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2023年7月29日,習近平在陜西漢中考察時的講話
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在山西運城考察時的講話
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在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fā)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
——2021年3月,習近平對革命文物工作的指示
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15日上午,習近平在赤峰博物館同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fā)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yǎng)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在內蒙古赤峰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等,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
要把博物館事業(yè)搞好
要把博物館事業(yè)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fā)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fā)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在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時的講話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揚光大。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
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
——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考古工作要繼續(xù)重視和加強,繼續(xù)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fā)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在殷墟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ōu)秀成果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2022年7月8日,習近平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
希望同志們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ōu)秀成果,為發(fā)展文博事業(yè)、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
——2022年7月8日,習近平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文物的保存者和歷史的記錄者,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不少博物館,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博物館事業(yè)的重要論述。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跟著總書記一起走進博物館這所大學校。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建設要注重特色。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在西安市博物院考察時的講話
博物館很重要
我到地方考察,都會抽時間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沿革。
——2021年4月27日,習近平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南京的博物館還是很有看頭的,六朝古都,還有后面的明代、清代,東西還是很多的。博物館很重要,我從小就愛看博物館,小時候北京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2016年11月9日,習近平致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賀信
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2016年11月9日,習近平致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賀信
守護好中華文脈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要發(fā)揮好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守護好中華文脈,并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2023年7月29日,習近平在陜西漢中考察時的講話
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在山西運城考察時的講話
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在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fā)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
——2021年3月,習近平對革命文物工作的指示
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15日上午,習近平在赤峰博物館同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fā)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yǎng)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在內蒙古赤峰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等,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
要把博物館事業(yè)搞好
要把博物館事業(yè)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fā)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fā)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在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時的講話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揚光大。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
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
——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考古工作要繼續(xù)重視和加強,繼續(xù)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fā)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在殷墟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話
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ōu)秀成果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2022年7月8日,習近平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
希望同志們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ōu)秀成果,為發(fā)展文博事業(yè)、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
——2022年7月8日,習近平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