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鐵礦山開發(fā)始于1954年白云鄂博鐵礦。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帶動了中小型鐵礦的建設。到1987年底全區(qū)除白鄂博鐵礦外,尚有小余太鐵礦、小耗賴鐵礦、犁子山鐵礦等小型礦山,生產鐵精礦不足10萬噸。
1954年,蘇聯(lián)列寧格勒黑色冶金礦山設計院為白云鄂博鐵礦編制初步設計。采掘方式為沖擊鉆穿孔,爆破后用4立方米電鏟裝運,80~150噸電機車運輸。設計年產礦石主礦720萬噸、東礦480萬噸,合計1200萬噸。其中采出富礦380萬噸,磁鐵礦300萬噸,中貧氧化礦520萬噸。開采順序為先采東礦,三年后再采主礦。包頭鋼鐵廠(簡稱包鋼)建設初期一度打亂了建設程序,先開采了主礦,采富堆貧,造成采剝比例嚴重失調。
1970年,包鋼與鞍山黑色冶金礦山設計院共同制定了白云鄂博鐵礦開采設計方案,年產礦石900萬噸。
1980年,包鋼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簽訂“白云鄂博鐵礦露天邊坡角穩(wěn)定性研究”協(xié)議。1981年以工程地質勘探為主要工作,并對各區(qū)段進行了穩(wěn)定性評價,提出了最大封閉境界。
1984~1985年,包鋼礦山研究所對東礦深部開拓方式進行研究,提出鐵路、公路聯(lián)合運輸方案。即深部公路運輸,外部鐵路運輸,用潛孔鉆和牙輪鉆穿孔,8~10立方米電鏟裝礦,公路用108噸電動輪汽車運輸。1986年通過評審。
1959年,剝采掘設備由建礦初期的鑿巖機更換為沖擊鉆。1975年后引進潛孔鉆,1978年改用牙輪鉆。采裝礦石由平裝電鏟改為10立方米長臂電鏟及國產108噸自卸電動輪汽車。
1.爆破器材研究
1965年,包鋼礦山研究所研制成用粉碎的硝酸氨做氧化劑,以柴油做燃燒劑的按油炸藥替代2號巖石炸藥,應用于白云鄂博鐵礦。此后又用瀝青、石蠟代替柴油生產出按瀝蠟炸藥,在包鋼各礦山全面推廣。
1972年,包鋼礦山研究所、包頭鋼鐵學院、白云鄂博鐵礦共同研制具備良好抗凍性能的漿狀炸藥。1974年采用皂角膠作膠結劑取得成功,取名白云一號抗凍漿狀炸藥,在-20~-25℃條件下,仍保持必要的塑性、抗水性、貯水性和爆炸性能。
由于植物膠來源不足,工業(yè)膠抗凍漿狀炸藥試驗組經(jīng)反復篩選,選定以聚丙烯酰胺為絮凝劑代替皂角膠,加入三氯化鐵、梯恩梯炸藥、硝酸氨、水硝酸鈉等成份,再加上其它輔助措施,取得了低溫下更為良好的感度和爆速。新的炸藥取名為白云二號抗凍漿狀炸藥。
1983年包鋼研制可泵送乳化炸藥。先由炸藥加工廠制成乳脈基體,分為兩部分儲存,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安全性和可泵送性,免除了人工裝藥的大量手工操作,加快工作速度。
1994年以包鋼礦山研究所完成了由多孔粒硝酸氨與柴油混合生產出適用于小礦山的多孔粒狀銨油炸藥。制作簡單、使用安全、價格低廉。應用于包鋼公益明鐵礦和雜懷溝硬質粘土礦。
2.礦用器材
1960年,研制成功東風Ⅰ型微差起爆儀和反修1號單項繼爆管。
1975年,開始研究提高潛孔鉆壽命,在鉆頭形狀和加工工藝方面獲得突破。1978年每支鉆頭壽命由80米提高到300米。
1980年包鋼礦山研究所研制成功導爆管,具有安全、經(jīng)濟的特點。1982年研制成功與導爆管配套使用的傳聯(lián)器。
1983年,礦研所在白云鄂博鐵礦主礦采場供電線路安裝ZD-4型小電流接地保護裝置,進行“零序電流功率方向保護”試驗。經(jīng)1985年全年考核,可靠率達到95%,使全年供電系統(tǒng)故障時間降到歷年平均值的6%。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現(xiàn)代鐵礦山開發(fā)始于1954年白云鄂博鐵礦。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帶動了中小型鐵礦的建設。到1987年底全區(qū)除白鄂博鐵礦外,尚有小余太鐵礦、小耗賴鐵礦、犁子山鐵礦等小型礦山,生產鐵精礦不足10萬噸。
1954年,蘇聯(lián)列寧格勒黑色冶金礦山設計院為白云鄂博鐵礦編制初步設計。采掘方式為沖擊鉆穿孔,爆破后用4立方米電鏟裝運,80~150噸電機車運輸。設計年產礦石主礦720萬噸、東礦480萬噸,合計1200萬噸。其中采出富礦380萬噸,磁鐵礦300萬噸,中貧氧化礦520萬噸。開采順序為先采東礦,三年后再采主礦。包頭鋼鐵廠(簡稱包鋼)建設初期一度打亂了建設程序,先開采了主礦,采富堆貧,造成采剝比例嚴重失調。
1970年,包鋼與鞍山黑色冶金礦山設計院共同制定了白云鄂博鐵礦開采設計方案,年產礦石900萬噸。
1980年,包鋼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簽訂“白云鄂博鐵礦露天邊坡角穩(wěn)定性研究”協(xié)議。1981年以工程地質勘探為主要工作,并對各區(qū)段進行了穩(wěn)定性評價,提出了最大封閉境界。
1984~1985年,包鋼礦山研究所對東礦深部開拓方式進行研究,提出鐵路、公路聯(lián)合運輸方案。即深部公路運輸,外部鐵路運輸,用潛孔鉆和牙輪鉆穿孔,8~10立方米電鏟裝礦,公路用108噸電動輪汽車運輸。1986年通過評審。
1959年,剝采掘設備由建礦初期的鑿巖機更換為沖擊鉆。1975年后引進潛孔鉆,1978年改用牙輪鉆。采裝礦石由平裝電鏟改為10立方米長臂電鏟及國產108噸自卸電動輪汽車。
1.爆破器材研究
1965年,包鋼礦山研究所研制成用粉碎的硝酸氨做氧化劑,以柴油做燃燒劑的按油炸藥替代2號巖石炸藥,應用于白云鄂博鐵礦。此后又用瀝青、石蠟代替柴油生產出按瀝蠟炸藥,在包鋼各礦山全面推廣。
1972年,包鋼礦山研究所、包頭鋼鐵學院、白云鄂博鐵礦共同研制具備良好抗凍性能的漿狀炸藥。1974年采用皂角膠作膠結劑取得成功,取名白云一號抗凍漿狀炸藥,在-20~-25℃條件下,仍保持必要的塑性、抗水性、貯水性和爆炸性能。
由于植物膠來源不足,工業(yè)膠抗凍漿狀炸藥試驗組經(jīng)反復篩選,選定以聚丙烯酰胺為絮凝劑代替皂角膠,加入三氯化鐵、梯恩梯炸藥、硝酸氨、水硝酸鈉等成份,再加上其它輔助措施,取得了低溫下更為良好的感度和爆速。新的炸藥取名為白云二號抗凍漿狀炸藥。
1983年包鋼研制可泵送乳化炸藥。先由炸藥加工廠制成乳脈基體,分為兩部分儲存,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安全性和可泵送性,免除了人工裝藥的大量手工操作,加快工作速度。
1994年以包鋼礦山研究所完成了由多孔粒硝酸氨與柴油混合生產出適用于小礦山的多孔粒狀銨油炸藥。制作簡單、使用安全、價格低廉。應用于包鋼公益明鐵礦和雜懷溝硬質粘土礦。
2.礦用器材
1960年,研制成功東風Ⅰ型微差起爆儀和反修1號單項繼爆管。
1975年,開始研究提高潛孔鉆壽命,在鉆頭形狀和加工工藝方面獲得突破。1978年每支鉆頭壽命由80米提高到300米。
1980年包鋼礦山研究所研制成功導爆管,具有安全、經(jīng)濟的特點。1982年研制成功與導爆管配套使用的傳聯(lián)器。
1983年,礦研所在白云鄂博鐵礦主礦采場供電線路安裝ZD-4型小電流接地保護裝置,進行“零序電流功率方向保護”試驗。經(jīng)1985年全年考核,可靠率達到95%,使全年供電系統(tǒng)故障時間降到歷年平均值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