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理論 從方志編纂實踐及研究中總結得出的規(guī)律性認識。方志理論隨方志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得以萌芽、發(fā)展和提高。秦漢、隋唐時期是萌芽階段。宋元時期許多方志的序跋中逐漸出現(xiàn)有關修志的主張和見解。明代全國性修志凡例的頒布對當時的方志理論研究產(chǎn)生很大影響,明代所編志書的序文中,普遍重視方志資治作用問題,并對如何修好志書提出許多見解和主張。至清乾嘉時期,方志理論形成地理、歷史兩大流派,尤以章學誠方志理論為集大成者。民國時期,更為重視對歷代方志理論的研究和總結,對體例、體式、修志資料、方志收藏、舊志整理等提出不同見解,隨著研究的深入,方志學理論愈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圍繞章氏理論、歷代志書、志書史料價值等課題研究,提出有關新編地方志內容、體例、編寫方法的建議。20世紀80年代,從對方志源流、性質、作用等基礎理論的探討,發(fā)展到對體例、結構、篇目、文體、文風、志種、資料工作等方志編纂理論的總結,以及對志書質量標準、方志學學科體系等問題的討論,并延伸到志書的資料性、學術性、文獻性、著述性、整體性研究,地方志信息化與網(wǎng)絡化研究,方志管理與應用研究,方志批評研究等方面。對方志理論的內涵、方志理論與方志學的關系的認識,學術界形成不同觀點。有人認為,方志學產(chǎn)生后,方志理論應視為方志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稱為方志學理論,對前人方志理論成果的研究應屬于方志學史研究;也有人認為方志理論部分包含方志學。有人提出,方志理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方志理論是指方志工作者研究的理論,方志界為指導工作、總結經(jīng)驗、升華理論而進行的研究涉及多學科,而不僅是方志學一門學科;狹義的方志理論是指和方志有關的理論,不包括地方史、地域文化、地情、年鑒等理論。隨著第二輪修志工作的開展,續(xù)修方志理論研究興起,方志理論還包括續(xù)修方志的意義和體式、與前志的關系、續(xù)修方志的指導思想、篇目設計、斷限、對前志內容的處理、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運用等。(摘自:《方志百科全書》)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方志理論 從方志編纂實踐及研究中總結得出的規(guī)律性認識。方志理論隨方志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得以萌芽、發(fā)展和提高。秦漢、隋唐時期是萌芽階段。宋元時期許多方志的序跋中逐漸出現(xiàn)有關修志的主張和見解。明代全國性修志凡例的頒布對當時的方志理論研究產(chǎn)生很大影響,明代所編志書的序文中,普遍重視方志資治作用問題,并對如何修好志書提出許多見解和主張。至清乾嘉時期,方志理論形成地理、歷史兩大流派,尤以章學誠方志理論為集大成者。民國時期,更為重視對歷代方志理論的研究和總結,對體例、體式、修志資料、方志收藏、舊志整理等提出不同見解,隨著研究的深入,方志學理論愈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圍繞章氏理論、歷代志書、志書史料價值等課題研究,提出有關新編地方志內容、體例、編寫方法的建議。20世紀80年代,從對方志源流、性質、作用等基礎理論的探討,發(fā)展到對體例、結構、篇目、文體、文風、志種、資料工作等方志編纂理論的總結,以及對志書質量標準、方志學學科體系等問題的討論,并延伸到志書的資料性、學術性、文獻性、著述性、整體性研究,地方志信息化與網(wǎng)絡化研究,方志管理與應用研究,方志批評研究等方面。對方志理論的內涵、方志理論與方志學的關系的認識,學術界形成不同觀點。有人認為,方志學產(chǎn)生后,方志理論應視為方志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稱為方志學理論,對前人方志理論成果的研究應屬于方志學史研究;也有人認為方志理論部分包含方志學。有人提出,方志理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方志理論是指方志工作者研究的理論,方志界為指導工作、總結經(jīng)驗、升華理論而進行的研究涉及多學科,而不僅是方志學一門學科;狹義的方志理論是指和方志有關的理論,不包括地方史、地域文化、地情、年鑒等理論。隨著第二輪修志工作的開展,續(xù)修方志理論研究興起,方志理論還包括續(xù)修方志的意義和體式、與前志的關系、續(xù)修方志的指導思想、篇目設計、斷限、對前志內容的處理、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運用等。(摘自:《方志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