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馬術競技,是民族體育運動中的一絕。每逢盛大節(jié)日,各族人民云集在呼和浩特北郊莊嚴而古樸的賽馬場上,爭睹蒙古族騎士嫻熟精湛的馬上技藝,心神為之傾倒,發(fā)出陣陣歡呼聲。
參加馬術表演的騎士,大都是從草原地區(qū)競選出來的男女優(yōu)秀騎手,他們個個勇敢慓悍,體魄健美,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他們的乘馬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蒙古種駿馬。你看它:身瘦有神,耳如竹削,“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它們的毛色也很美,如“菊花青”“雪里站”“黃膘”“青鬃”“棗紅”等等,仿佛是傳說中的千里良駒。馬術隊伍入場時,鞍轡整齊,列隊馳來,在奔騰中,只見饒勇騎士在馬上疊羅漢,表演集體操、高低欄、馬球。其中,馬上單雙杠更是難度很大的技藝,只見一對騎手驅馳雙馬奔來,肩上扛著單杠,一人時而在杠上倏然回旋,時而在杠下懸垂,驚險動人。再如并駕齊驅的單人雙馬,飛上躍下的蕩身馳騁,神奇莫測的側身隱蔽,無一不讓觀眾嘆服。這是一門融體育、雜技、健美、騎術為一體的藝術。達到這種駕馭自如的程度,不僅騎手本身要有嫻熟的技巧,還要人諳馬意,馬知人心。傳說,古代蒙古族騎士和馬匹配合默契,騎士在疆場上發(fā)射的時候,站立馬背,撒開韁繩,馬就領會了主人的意圖,向敵人直沖過去……
蒙古族把賽馬、馬技作為體育運動和競技表演項目,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蒙古族兒童從五六歲時,就學習騎馬,到十一二歲時,就隨大人騎馬放牧,十五六歲時,即可進行馬上戰(zhàn)斗,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大興武功的時代,每家男子從十五歲到七十歲,作到“上馬則備戰(zhàn)斗,下馬則屯聚牧養(yǎng)”,把賽馬與兵役制度結合起來,每年舉行一次,從大都到上京作一次長途馬術訓練和賽馬。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內蒙古馬術競技,是民族體育運動中的一絕。每逢盛大節(jié)日,各族人民云集在呼和浩特北郊莊嚴而古樸的賽馬場上,爭睹蒙古族騎士嫻熟精湛的馬上技藝,心神為之傾倒,發(fā)出陣陣歡呼聲。
參加馬術表演的騎士,大都是從草原地區(qū)競選出來的男女優(yōu)秀騎手,他們個個勇敢慓悍,體魄健美,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他們的乘馬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蒙古種駿馬。你看它:身瘦有神,耳如竹削,“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它們的毛色也很美,如“菊花青”“雪里站”“黃膘”“青鬃”“棗紅”等等,仿佛是傳說中的千里良駒。馬術隊伍入場時,鞍轡整齊,列隊馳來,在奔騰中,只見饒勇騎士在馬上疊羅漢,表演集體操、高低欄、馬球。其中,馬上單雙杠更是難度很大的技藝,只見一對騎手驅馳雙馬奔來,肩上扛著單杠,一人時而在杠上倏然回旋,時而在杠下懸垂,驚險動人。再如并駕齊驅的單人雙馬,飛上躍下的蕩身馳騁,神奇莫測的側身隱蔽,無一不讓觀眾嘆服。這是一門融體育、雜技、健美、騎術為一體的藝術。達到這種駕馭自如的程度,不僅騎手本身要有嫻熟的技巧,還要人諳馬意,馬知人心。傳說,古代蒙古族騎士和馬匹配合默契,騎士在疆場上發(fā)射的時候,站立馬背,撒開韁繩,馬就領會了主人的意圖,向敵人直沖過去……
蒙古族把賽馬、馬技作為體育運動和競技表演項目,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蒙古族兒童從五六歲時,就學習騎馬,到十一二歲時,就隨大人騎馬放牧,十五六歲時,即可進行馬上戰(zhàn)斗,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大興武功的時代,每家男子從十五歲到七十歲,作到“上馬則備戰(zhàn)斗,下馬則屯聚牧養(yǎng)”,把賽馬與兵役制度結合起來,每年舉行一次,從大都到上京作一次長途馬術訓練和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