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城址位于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白城子嘎查,坐落在大興安嶺山脈的南麓,為丘陵草原景觀。在城址東側的大興安嶺山谷成為蒙古高原通往松遼平原的天然通道,白城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和戰(zhàn)略地位。關于城址性質說法不一,學界一般認為古城為元代魯王的投下城,至明代沿用,為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使用故此,白城子與北元林丹汗關系密切。
古城分內外兩重,呈“回”字形布局。外城平面大致呈長方形,西墻南部略內折,北墻、東墻較直,南墻的東西兩側局部利用東西棋盤山作為屏障。東墻長584米,西墻長510米,北墻長1000米。南墻沿山脊低凹處或緩坡地帶修筑石墻,寬2米,頂寬1米,殘高1.7米。在南墻的兩座山峰之間的山坳處,以及其他城墻均采用夯筑城墻,基寬8米,頂寬0.6米~2米,殘高1米~3米,夯層厚約10米。南北兩墻中部各辟一座城門,寬10米。東北角和西北角有角樓,西南角和東南角為棋盤山頂。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白城城址位于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白城子嘎查,坐落在大興安嶺山脈的南麓,為丘陵草原景觀。在城址東側的大興安嶺山谷成為蒙古高原通往松遼平原的天然通道,白城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和戰(zhàn)略地位。關于城址性質說法不一,學界一般認為古城為元代魯王的投下城,至明代沿用,為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使用故此,白城子與北元林丹汗關系密切。
古城分內外兩重,呈“回”字形布局。外城平面大致呈長方形,西墻南部略內折,北墻、東墻較直,南墻的東西兩側局部利用東西棋盤山作為屏障。東墻長584米,西墻長510米,北墻長1000米。南墻沿山脊低凹處或緩坡地帶修筑石墻,寬2米,頂寬1米,殘高1.7米。在南墻的兩座山峰之間的山坳處,以及其他城墻均采用夯筑城墻,基寬8米,頂寬0.6米~2米,殘高1米~3米,夯層厚約10米。南北兩墻中部各辟一座城門,寬10米。東北角和西北角有角樓,西南角和東南角為棋盤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