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力貢達來,藏名希日布扎木蘇,男,蒙古族,烏拉特中旗人,18世紀蒙古族翻譯家、語言文字學家,人們尊稱為烏拉特“格希畢力根達來”。格希,喇嘛教學術學位;畢力根達來,意為知識、智慧的海洋。
畢力貢達來青年時代就精通漢、藏、蒙古文,因而被聘請為北京藏文學校教師,成為松靜寺的首席方丈。他先后領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旨意,被聘參與《甘珠爾》《丹珠爾》等經文巨著的翻譯。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皇帝為重新翻印蒙古文版《甘珠爾》,召集察哈爾的格西喇嘛干朱爾布·羅布僧楚勒德木、烏拉特的畢力貢達來、蘇尼特的沙日、阿巴嘎的達木楚克、青天門的首席侍從格西等人,對原版《甘珠爾》重新審譯為108卷,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北京再版重印。
畢力貢達來的譯著和語言學方面的譯作還有古代印度故事、神話、文藝作品、醫(yī)學、哲學、宗教、史類。
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繼位后,組織人員翻譯225卷的《丹珠爾》。為翻譯此巨著,畢力貢達來等人編寫《智慧之鑒》詞典,于乾隆七年(1742)在北京出版。乾隆八年(1743),畢力貢達來又翻譯并編寫藏蒙詞典《利事動堂》,在北京出版。從乾隆七年至乾隆十四年(1742—1749),他參與完成了《丹珠爾》的翻譯工作。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畢力貢達來,藏名希日布扎木蘇,男,蒙古族,烏拉特中旗人,18世紀蒙古族翻譯家、語言文字學家,人們尊稱為烏拉特“格希畢力根達來”。格希,喇嘛教學術學位;畢力根達來,意為知識、智慧的海洋。
畢力貢達來青年時代就精通漢、藏、蒙古文,因而被聘請為北京藏文學校教師,成為松靜寺的首席方丈。他先后領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旨意,被聘參與《甘珠爾》《丹珠爾》等經文巨著的翻譯。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皇帝為重新翻印蒙古文版《甘珠爾》,召集察哈爾的格西喇嘛干朱爾布·羅布僧楚勒德木、烏拉特的畢力貢達來、蘇尼特的沙日、阿巴嘎的達木楚克、青天門的首席侍從格西等人,對原版《甘珠爾》重新審譯為108卷,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北京再版重印。
畢力貢達來的譯著和語言學方面的譯作還有古代印度故事、神話、文藝作品、醫(yī)學、哲學、宗教、史類。
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繼位后,組織人員翻譯225卷的《丹珠爾》。為翻譯此巨著,畢力貢達來等人編寫《智慧之鑒》詞典,于乾隆七年(1742)在北京出版。乾隆八年(1743),畢力貢達來又翻譯并編寫藏蒙詞典《利事動堂》,在北京出版。從乾隆七年至乾隆十四年(1742—1749),他參與完成了《丹珠爾》的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