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后,不僅黑界地全部放墾,而且旗地、王府地、召廟地、蒙古戶口地也多出租耕種,漢民大量移入,為加強管理漢民事務,將南部界牌地分段劃出山西河曲縣,陜西府谷縣。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民國3年(1914),準格爾旗隨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劃歸綏遠特別區(qū)管轄。民國17年(1928),改隸綏遠省。民國26年(1937)10月,旗轄黃河北岸地區(qū)淪陷,劃屬偽蒙古聯(lián)盟自治政府(后改蒙疆聯(lián)合自治政府)。
民國28年(1939)3月,中共伊克昭盟工委派工作團到頭道柳等地區(qū)開展抗日斗爭,并在頭道柳、三道柳、敖勞不拉、烏蘭不拉等地建立抗日組織。旗境東南部的馬柵、長灘屬山西河曲縣第四區(qū)。民國34年(1945)8月,日本投降,原旗轄黃河北岸地區(qū)復歸準格爾旗管轄。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后,不僅黑界地全部放墾,而且旗地、王府地、召廟地、蒙古戶口地也多出租耕種,漢民大量移入,為加強管理漢民事務,將南部界牌地分段劃出山西河曲縣,陜西府谷縣。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民國3年(1914),準格爾旗隨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劃歸綏遠特別區(qū)管轄。民國17年(1928),改隸綏遠省。民國26年(1937)10月,旗轄黃河北岸地區(qū)淪陷,劃屬偽蒙古聯(lián)盟自治政府(后改蒙疆聯(lián)合自治政府)。
民國28年(1939)3月,中共伊克昭盟工委派工作團到頭道柳等地區(qū)開展抗日斗爭,并在頭道柳、三道柳、敖勞不拉、烏蘭不拉等地建立抗日組織。旗境東南部的馬柵、長灘屬山西河曲縣第四區(qū)。民國34年(1945)8月,日本投降,原旗轄黃河北岸地區(qū)復歸準格爾旗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