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今磴口縣東南部(巴彥高勒鎮(zhèn)周圍)屬寧夏府路;西部和西北大部屬兀剌海路管轄,均隸甘肅行省。明初屬寧夏衛(wèi),明萬歷十年(1582),今縣境屬“襖爾都司”。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今縣境屬阿拉善和碩特蒙古牧地(俗稱王爺?shù)兀G蹇滴跞辏?697),編入阿拉善和碩特旗轄地。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民國15年(1926),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北伐,為便于軍需供給,以原設(shè)“磴口兵站”為基礎(chǔ),始設(shè)磴口縣治,隸屬甘肅省寧夏道管轄。民國18年(1929)1月,國民政府批準(zhǔn)正式設(shè)置磴口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管轄。民國25年(1936)4月,經(jīng)蒙藏委員會決定,磴口縣的土地管理權(quán)屬阿拉善旗,行政管理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元朝時,今磴口縣東南部(巴彥高勒鎮(zhèn)周圍)屬寧夏府路;西部和西北大部屬兀剌海路管轄,均隸甘肅行省。明初屬寧夏衛(wèi),明萬歷十年(1582),今縣境屬“襖爾都司”。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今縣境屬阿拉善和碩特蒙古牧地(俗稱王爺?shù)兀?。清康熙三十六年?697),編入阿拉善和碩特旗轄地。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民國15年(1926),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北伐,為便于軍需供給,以原設(shè)“磴口兵站”為基礎(chǔ),始設(shè)磴口縣治,隸屬甘肅省寧夏道管轄。民國18年(1929)1月,國民政府批準(zhǔn)正式設(shè)置磴口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管轄。民國25年(1936)4月,經(jīng)蒙藏委員會決定,磴口縣的土地管理權(quán)屬阿拉善旗,行政管理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