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俗稱常素廟,位于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新華鎮(zhèn)哈達村,始建于民國26年(1937),為當地寂成和尚所創(chuàng)建。寂成出家后,在外參學多年。有一年回家探親時,路經此地巧遇蛇盤兔,視為吉地,故發(fā)心搭茅安暫住,開始募建,后經歷次興修。建成有天王殿、大殿、鐘鼓二樓,殿宇壯觀,金身莊嚴,氣勢靈奇,環(huán)境幽靜。
甘露寺占地面積38畝,整個寺院布局嚴謹,組合別致。遵循唐宋佛寺規(guī)模,融明清兩代群體寺院特色,坐北朝南,軸線南北,正殿三重。山門前,道路寬敞,綠樹成蔭。
山門兩側雕有2.5米高石獅一對,威武雄壯,穩(wěn)坐山門。山門殿五間,單層翹角,雕梁畫棟,工藝精湛。兩邊配有庫房,流通處共有14間,更顯協調整齊。門楣上鐫有“甘露寺”匾額,為書法家劉炳森所題。
進入山門兩邊是仿天壇式鐘鼓樓兩座,重檐斗拱,建造別致。軸線中間是大雄寶殿,殿基全用石條砌成,堅固古樸,高3.3米。上有漢白玉欄桿,石雕圖案,清晰美觀。
大雄寶殿高21米,面積742.9平米,為雙層重檐,檐下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頂,覆蓋黃色琉璃瓦,翹角懸鈴,隨風作響。大殿中間供華嚴三圣,全用香樟木精雕而成,高4.5米,佛座2米,背光8米,全部是手工雕刻,工藝精湛,法相莊嚴。佛像背后為海島觀音,墻壁畫有五百羅漢,起伏坐臥,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正殿兩旁,建有廂房配殿,東側自南而北依次祖師殿、客堂、伽藍殿、齋堂、上客堂。西側,自南而北為報恩堂、功德堂、西歸堂、三學堂。東西外環(huán)建有講經堂,內供緬甸玉佛一尊,精美莊嚴,堂內設經柜四個,收藏大藏經一套,共48函,各種經書上千冊,供僧人研讀。墻壁掛名人字畫數十幅。
整個殿堂內的陳設為具有很高價值的佛教文化薈萃。前有念佛堂,是僧人念佛清修之所。后有玉佛殿,中間供2.5米高的漢白玉佛3尊,兩旁有阿難、迦葉尊者,雕刻精美,造型古樸。殿內后墻有大型壁畫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工筆流暢,人物清晰。兩側壁上畫有16尊者,形貌奇特,神態(tài)各異。西院建有僧舍30余間,寺院建筑東西配合勻稱,僧舍環(huán)擁,廊敞軒明。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甘露寺俗稱常素廟,位于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新華鎮(zhèn)哈達村,始建于民國26年(1937),為當地寂成和尚所創(chuàng)建。寂成出家后,在外參學多年。有一年回家探親時,路經此地巧遇蛇盤兔,視為吉地,故發(fā)心搭茅安暫住,開始募建,后經歷次興修。建成有天王殿、大殿、鐘鼓二樓,殿宇壯觀,金身莊嚴,氣勢靈奇,環(huán)境幽靜。
甘露寺占地面積38畝,整個寺院布局嚴謹,組合別致。遵循唐宋佛寺規(guī)模,融明清兩代群體寺院特色,坐北朝南,軸線南北,正殿三重。山門前,道路寬敞,綠樹成蔭。
山門兩側雕有2.5米高石獅一對,威武雄壯,穩(wěn)坐山門。山門殿五間,單層翹角,雕梁畫棟,工藝精湛。兩邊配有庫房,流通處共有14間,更顯協調整齊。門楣上鐫有“甘露寺”匾額,為書法家劉炳森所題。
進入山門兩邊是仿天壇式鐘鼓樓兩座,重檐斗拱,建造別致。軸線中間是大雄寶殿,殿基全用石條砌成,堅固古樸,高3.3米。上有漢白玉欄桿,石雕圖案,清晰美觀。
大雄寶殿高21米,面積742.9平米,為雙層重檐,檐下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頂,覆蓋黃色琉璃瓦,翹角懸鈴,隨風作響。大殿中間供華嚴三圣,全用香樟木精雕而成,高4.5米,佛座2米,背光8米,全部是手工雕刻,工藝精湛,法相莊嚴。佛像背后為海島觀音,墻壁畫有五百羅漢,起伏坐臥,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正殿兩旁,建有廂房配殿,東側自南而北依次祖師殿、客堂、伽藍殿、齋堂、上客堂。西側,自南而北為報恩堂、功德堂、西歸堂、三學堂。東西外環(huán)建有講經堂,內供緬甸玉佛一尊,精美莊嚴,堂內設經柜四個,收藏大藏經一套,共48函,各種經書上千冊,供僧人研讀。墻壁掛名人字畫數十幅。
整個殿堂內的陳設為具有很高價值的佛教文化薈萃。前有念佛堂,是僧人念佛清修之所。后有玉佛殿,中間供2.5米高的漢白玉佛3尊,兩旁有阿難、迦葉尊者,雕刻精美,造型古樸。殿內后墻有大型壁畫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工筆流暢,人物清晰。兩側壁上畫有16尊者,形貌奇特,神態(tài)各異。西院建有僧舍30余間,寺院建筑東西配合勻稱,僧舍環(huán)擁,廊敞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