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賽白努!”10月16日,走進包頭市藝苑教育中心,烏仁奇其格用蒙漢兩種語言向記者親切地打招呼,讓人感受到蒙古族人特有的熱情和豪爽。
今年40歲的烏仁奇其格頭銜很多,國家一級演員、舞蹈高級教授、包頭市女藝術家協(xié)會會長,包頭市政協(xié)文學藝術院副秘書長和青山區(qū)政協(xié)委員。出生在包頭市青山區(qū)的烏仁奇其格還有一個漢文名字叫王穎,熟悉她的朋友喜歡稱她為“格格”。
我從小是在普小上的學,父母平時都說漢語,只是在和爺爺奶奶交流時用蒙古語。我學習了蒙漢兩種語言,但我的漢語水平要遠遠高于蒙古語。”烏仁奇其格坦言。
從小就喜歡舞蹈的烏仁奇其格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大學期間,她通曉兩種語言的優(yōu)勢讓她在同學中廣受歡迎。
“那時候,我們經(jīng)常跟黨中央民族大學的蒙古族學生一起聚會交流,因為自己能說漢語又懂蒙古語,所以朋友很多,尤其是一些從牧區(qū)考進來的蒙古族同學經(jīng)常找我做翻譯。”烏仁奇其格笑稱,自己的愛人滿都拉就是因做翻譯走到一起的。
在校期間和畢業(yè)后,烏仁奇其格的舞蹈天賦得到充分發(fā)揮。她先后榮獲全國校園舞蹈大賽創(chuàng)作一等獎、北京舞蹈大賽創(chuàng)作和表演一等獎、中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獎”最佳女主角獎、中國藝術界政府最高獎文華獎表演獎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最高獎“孔雀獎”。
因通曉兩種語言的優(yōu)勢,畢業(yè)后,烏仁奇其格曾擔任國家民委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兼歌舞團團長,這段工作經(jīng)歷讓她深刻感受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和使用的重要性。
烏仁奇其格回憶,當年在她們舉辦的首屆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流活動——“民族之花”選拔賽中,來自全國56個民族的代表齊聚北京。由于參賽民族多,而很多代表不會說漢語,也聽不懂漢語,溝通出現(xiàn)很多障礙,交流不暢。“活動快結束時,我們通知大家什么時間到什么地方集體合影,就這么個簡單的通知,很多人不懂,后來手語、繪畫都用上了。”時隔多年,講起這段經(jīng)歷烏仁奇其格仍感慨不已。
今年國慶期間,烏仁奇其格與愛人一起前往青海塔爾寺旅游,更體會到了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重要性。當他們抵達當?shù)夭孛窬幼^(qū)時,當?shù)厝藥е卣Z味兒的漢語與滿都拉帶著蒙古語味兒的漢語進行了“碰撞”,卻難以溝通,以至于問個路、找個加油站都很困難。而恰恰是當?shù)匦∨笥涯苷f一口流利的漢語,通過交流,才讓他們的旅行更加順利。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只有語言相通了,文化藝術才能更深入的交流。”滿都拉也深刻感受到,要想把蒙古民族文化和藝術傳播出去,就要更加努力地加強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的學習,而如今漢語水平有很大進步的滿都拉,作為長調(diào)傳承人也開設了自己的藝術培訓中心,專門教授蒙古族長調(diào),因為能用漢語交流,吸引了很多喜歡蒙古族文化的漢族學生報名。
“通曉蒙漢兩種語言給我?guī)砗芏鄼C遇。”談及自己的經(jīng)歷,目前就職于包頭市民族歌舞劇院的烏仁奇其格深深感受到,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漢語的表達更寬廣,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大。熟練地掌握兩種語言不僅方便交流,有益于拓展視野,更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發(fā)展機遇。(內(nèi)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呂學先 實習生 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