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i id="b6qjf"><ins id="b6qjf"></ins></i>

      1. <p id="b6qjf"><ins id="b6qjf"><optgroup id="b6qjf"></optgroup></ins></p>

        1. <source id="b6qjf"></source>
          1. <p id="b6qjf"><ins id="b6qjf"><optgroup id="b6qjf"></optgroup></ins></p>

            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三)

            發(fā)布時間:2018-06-14 【字體:
            • (接上期)

              三、天臺禪宗,法脈復興

              《釋道考》小序開宗明義言道:“天臺之學獨盛于四明,其教以體用為宗,吾儒言理,深有取焉。或曰:易師常言之矣,孰先后焉?禪學繇雪竇顯而言辭振,宏智覺以妙密微旨,窮極踐理,為洞下傳,學者難繼之?!?SPAN lang=EN-US>[36]明確指出活躍在四明的兩大佛教宗派——天臺宗和禪宗,并提到兩位禪宗高僧——雪竇重顯和宏智正覺,以下分別論之。

              (一)宋代天臺宗在四明的復興

              天臺宗自智創(chuàng)立以來,幾經(jīng)興衰,至宋元再度達到一個頂峰。由于帝王崇佛,一些天臺經(jīng)典也從高麗、日本等國復得,天臺宗一貫的研習之風重又興起。基于對《金光明經(jīng)玄義》版本真?zhèn)蔚臓幾h,天臺宗分裂為山家、山外兩派。大略而言,山家派以知禮為首,活動重心在四明,也稱為“四明系”,力圖最大限度恢復天臺前輩智、湛然的思想;山外派以智圓、慶昭為首,活動重心在錢塘(杭州),也稱為“錢塘系”,傾向于把華嚴宗、禪宗理論與本宗理論加以融合。山家山外論爭是宋初天臺宗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也兼涉佛教與儒、道的關系,幾乎所有天臺宗高僧都參與其中,著書立說,彼此辯論詰難,將各自的理論發(fā)揮到了極致。

              《釋道考》中為山家派的兩位高僧——知禮和善月作了小傳:

              知禮字約言,金氏子,居城之白塔巷,巷以禮得名。十五祝發(fā)為僧,從寶云義通,傳天臺學。僧曰:“法界有次第,汝當奉持。”禮曰:“何謂法界?”僧曰:“大總法相,圓通無礙,是名法界?!倍Y曰:“既曰‘無礙次第’,安有居?”三年,輒蒞講席。咸平三年,郡大旱,與僧遵式燃指祈觀音,咸誓曰:“果不雨,當焚身?!比?,雨大至。式后居天竺,號式懺,主俱以道行名者也,撰《不二門指要鈔》。有僧難之。復有慶昭、智圓詰難書具在,曰山外。禮所言,世皆宗之,毫析縷計,白首莫能盡也。而立懺自誓,舉世莫敢廢。天禧間,修法華懺,顯四凈土之道,將自焚。翰林學士楊億、駙馬都尉李遵勖勸止之,不聽,郡守李夷庚復以理勉,乃止。真宗聞其名,賜號法智大師,遣內(nèi)侍俯修其所懺法華儀。三日后,有其徒仁岳,求觀心觀佛之旨,密注書斥禮,禮知之,為作十三科。大抵其書以開權顯實為宗,而約以體用。雙峰饒氏、北山陳氏,言性理皆宗其凡例。所注書見釋氏書目。趙清獻為碑,陳忠肅、晁詹事皆尊事其說。天臺智者之學,禮為中興焉。[37]

              通過這段傳記,知禮作為山家派核心、天臺中興者的形象躍然紙上,也大體勾畫出山家山外之爭的主要過程。

              知禮的思想,最大程度還原了智天臺止觀學說的意義,接近“性具善惡”說,且對“性惡說”予以特別推崇,強調(diào)要以妄心觀來保證精進修持,而不能像山外派那樣“純談理觀,直顯心性”。因此,知禮非??粗亍皯苑ā保觥缎迲灾家氛撌鲂迲缘谋匾院涂煽啃?,并認為這也是智大師明確規(guī)定過的。在具體實踐中,知禮身體力行,甚至要自焚以警弟子務要精進修行,幸得楊億、李遵勖等人勸阻??傮w來看,知禮從理論上完善了對懺法的解釋,其師弟遵式則從實踐角度全面踐行了懺法,因此也被稱為“式懺”。同時,遵式看到了佛教發(fā)展的趨勢,堅信懺法與凈土念佛結合是修行的最佳途徑,宋代天臺宗“臺凈合一”局面的形成,遵式功不可沒。另一方面,由于山外派對天臺前輩湛然“隨緣”思想的理解與天臺宗傳統(tǒng)理論有所偏離,更要與華嚴哲學和禪宗思想對抗,知禮便提出了“別理隨緣”主張來批評山外派的思想。在知禮看來,山家與山外雖然都談“隨緣”,但山家是從“性具”角度講,山外則不談“性具”,而“性具三千”說恰恰是智大師的核心學說之一。更重要的是,基于天臺“性具說”,知禮更強調(diào)天臺止觀的實踐傳統(tǒng)而反對山外派受禪宗思想影響提出的“一念清凈靈如”等觀點,這也反映出知禮始終以天臺正統(tǒng)傳人自居,面對禪宗風靡而天臺萎靡的局面,必須要站出來批判禪宗,振興天臺。

              北宋初期的山家山外之爭以知禮獲勝告終,天臺義學由此重振,知禮獲得了“中興”之號,宋真宗賜其“法智大師”稱號,四明一系得到官方認可,宋以后的天臺學也基本是建立在四明學基礎之上的,并對宋代理學影響頗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山家派內(nèi)部的紛爭,即知禮高足仁岳對其師的反擊,二人爭辯的焦點主要是“生身尊特辯”和“三千有無說”。對于仁岳的背師,雖有不少指責之聲,但此事對于教義的再興,也未嘗沒有裨益。另一位天臺宗高僧志磐言:“其為過也,與學他宗者何異焉?父作之,子述之,既曰背宗,何必嗣法,置之雜傳,亦足為懲。然此亦是護宗綱、辨法裔為之說耳,若鑒之以佛眼,則圣賢弘道,互有抑揚,豈當定其優(yōu)劣?!?SPAN lang=EN-US>[38]從佛學義理再興的角度看,此論斷當屬公允。受此影響,四明系統(tǒng)一分為三,廣智尚賢、神照本如、南屏梵臻各自傳承發(fā)展。

              北宋中期后,禪宗和凈土宗流行,天臺宗趨于平淡,并日益走上與禪宗、凈土合一的道路。至南宋,才有了圓辯道琛及其弟子柏庭善月領導的復興活動,道琛也因此被譽為中興四明之學,善月則對山家山外之爭進行總結,將這場大論爭帶入尾聲。因道琛的著作多散佚,故善月的著作和文獻就尤為重要。

              善月字光遠,定海人,母夢月入于懷,后出家,遂名善月,蓋古佛名也。居南湖,問如來不斷性惡之論。有省史太師,以月波處之,學者云集。太師曰:“廩食不足,吾為師辦。”郡守何澹,以師居南湖,凡十三年,后居上竺。歲旱,詔迎大士于明慶,車駕親幸,月以禱雨,應補左街僧錄史。忠獻問月曰:“欲何能斷?”答曰:“日遠月忘?!被騿栆园残?,曰:“心本不動。”又問法華經(jīng)藏,曰:“當處全彰?!蓖須q著論不輟,有《楞嚴玄覽》《金剛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等書。嘉定至淳祐,天臺之學,月為冠。壽九十三。[39]

              善月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最能體現(xiàn)其思想的是《山家緒余集》。該書詮釋了一些重要的命題,與儒家的筆記體相似,思辨性很強,體現(xiàn)出道琛法脈在肯定維護知禮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修性離合”和“開權顯實”兩個天臺宗的主要命題。善月的思想,對四明之學和山外派頗多調(diào)和,試圖在山家山外兩派中達成一個平衡,或許,這也正是他能為這場大論爭畫上完滿句號的原因。

              總體來看,有宋一代,四明始終都是天臺宗復興、發(fā)展、論爭的中心。至元代,由于政治格局的變化,四明道場輝煌不再,天臺法脈只在杭州得以延續(xù),四明作為天臺中心的時期基本結束。

              (二)宋代禪宗在四明的發(fā)展

              《釋道考》小序中記述:“禪學繇雪竇顯而言辭振,宏智覺以妙密微旨,窮極踐理,為洞下傳?!?SPAN lang=EN-US>[40]這里提到了兩位宋代禪宗高僧,即云門宗的雪竇重顯和曹洞宗的宏智正覺。事實上,兩宋時期的四明不僅是天臺宗論爭發(fā)展的中心,禪宗也在此大為勃興,與天臺分庭抗禮,各有千秋。

              云門宗,以開山祖師云門文偃得名,屬南宗青原法系。宗風陡峻,以簡潔明快、不可擬議的手法破除參禪者的執(zhí)著,反觀自心。云門宗最著名的是香林澄遠,傳智門光祚,再傳至雪竇重顯而中興法脈。因其常住四明資圣禪寺,故延祐《四明志》有詳細記載:

              咸平中,終父母喪,詣益州普安院仁銑師,落發(fā)為弟子。大慈寺僧元瑩講《定慧圓覺疏》,師執(zhí)卷質(zhì)問:“大義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沉?!彼乓?,入室請益,往復數(shù)四,瑩不能屈,乃拱手稱謝曰:“子非滯教者,吾聞南方有得諸佛清凈法眼者,子其從之,待子之來也久矣。”師于是東出襄陽,至石門聰禪師之席。居三歲,機緣不諧。聰諭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別所解,隨州智門祚禪師,子之師也。”師乃徒錫而詣之。一夕,問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過?”祚招師前席,師攝衣趨進,祚以拂子擊之,師未曉其旨。祚曰:“解么?”師擬答次。祚又擊之,師由是頓悟。尋往廬山承天林禪師道場,問之曰:“法爾不爾,云何指?”南林曰:“只為法爾不爾。”師遂拂衣而退,眾皆股栗。有毀于林者,林諭眾曰:“此如來廣大三昧也,非汝等輩以取舍心可了別也?!睅熮o往池州景德寺,為首座,為眾解肇法師般若論。知州曾公至,以果子抵于地曰:“古人云,不離當處,常湛然,即今在何許?”師指景德長老曰:“凡此長老,亦不知落處。”曾公云:“上座知也,不得無過。”師曰:“明眼人難瞞。”師南游杭州,住持蘇州洞庭翠峰,嗣智門也。未幾,曾公出守明州,手疏請師住持雪竇資圣。蘇人固留不可,師曰:“出家人止如孤鶴翹松,去若片云過頂,何彼此之有?”……住持三十一載,度僧七十八人。

              提唱語句詩頌,為《洞庭語錄》《雪竇開堂錄》《瀑泉集》《子英集》《頌古集》《拈古集》《雪竇后錄》,凡七集。師患語之多,而其徒悵然,猶以為編捃有遺,蓋利他之謂也。[41]

              雪竇重顯的求法悟道經(jīng)歷頗為坎坷,曾先后求道于元瑩、法眼宗澄、臨濟宗蘊聰,終至云門宗光祚處開悟。得悟后先到廬山參謁法眼宗行林禪師,后擔任池州景德寺住持,幼年好友曾會至此尋訪并以儒家經(jīng)典與《楞嚴經(jīng)》詢問重顯,后經(jīng)曾會推薦,任雪竇山資圣寺住持三十載,被尊稱為“雪竇山第六世祖”。

              重顯強調(diào)佛法的普遍性,認為“一切法皆是佛法”。對于如何修行證悟,他認為無法借助語言文字來表述,說法只是出于不得已,因此,談禪說法便可不拘形式。他是文字禪[42]的突出代表,最大的貢獻在于對頌古的發(fā)展。所謂頌古,就是禪師以公案為例,用詩詞的方式來解釋或評價,對深奧的禪理進行說明。開此先河者為汾陽善昭,至重顯大大發(fā)展,將其推到了一個新階段。重顯的代表作《頌古百則》是從《景德傳燈錄》等書中摘取百則公案,以偈語詩歌形式品評,以此宣揚禪的宗旨。把晦澀玄妙的禪門公案用通俗淺顯、便于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并非易事,這既要有對公案的準確理解,也要有高超的語言技巧,而《頌古百則》正是兩者的完美結合。偈頌文體活潑,語句長短不一,韻律朗朗上口,又符合禪宗旨趣,因此備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而元代曹洞高僧萬松行秀更是對重顯推崇備至,曾說:“吾宗雪竇、天童,猶孔門之有游、夏,詩壇之李、杜?!?SPAN lang=EN-US>[43]重顯主持資圣禪寺31年,在頌古上成就卓著,是時“宗風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號云門中興”[44]。

              曹洞宗,以洞山良價為宗祖,根本宗旨為五位說,特色在于禪坐。曹洞自洞山曹山開宗,九傳至于宏智正覺,提倡以靜坐守寂作為證悟方式的默照禪,因其主持四明天童寺30余年,德望甚高,《四明志》中詳述其生平:

              正覺,隰州人,年十四受戒具,學于丹霞淳。向子漕淮南,器重之,主泗州普照。建炎間,主天童。金人犯明,諸寺俱毀,獨覺危坐不去,掠騎至塔嶺還。寺僧舊不滿二百人,覺納眾千二百人,主事者憂之。覺笑曰:“非汝所憂?!币钊?,嘉禾錢氏致粟千斛。歲大饑,為食食貧民,鑿萬工池。一夕,有蜀僧叩覺門,密謂曰:“師集工繁廣,弟子有干汞術,愿以建器。”實水銀和少藥,覆之,貯湯缶上,須臾,有聲出,果銀也。覺曰:“吾亦能之?!彼煲怨{口端坐,逾時出之,亦銀也。僧愧謝去。洞下宗旨,以縝密納息,絕聽視守,心如嬰兒,學者難之,至覺為再興。臨濟之學,語言為機用,其徒實繁,蓋其道未易學也。其時,宗杲主育王。覺語杲曰:“明年當逝去。”杲以辯說自高,數(shù)侮覺。至期,覺屏絕人事者三月。杲忽曰:“吾當過天童,送覺禪師西歸?!庇X將治沐浴,杲念以為未可信,肩輿以歸。急使邀杲,回至,則已端逝矣。杲泣下,為之削。發(fā)舍利,凝刃,不可舉,乃展拜曰:“平時自號善說法,今不如師矣?!痹t謚宏智禪師,所為語錄行于世,其文麗則如洞下宗旨云。葬天童山。袁桷曰:“慶元多名山,皆有道德者居之。然非里人,今獨傳宏智,何耶?謂其終始此山。洞山之道,世不得聞,繇宏智始興,興即微,豈是道果不可易學邪?后之禪人覽是,宜有感焉。[45]

              宏智正覺先后求道于枯木法成、丹霞子淳,在子淳處得悟,主持過廬山圓通寺、泗州大圣普照寺、太平興國禪院等寺,因宋金戰(zhàn)火避亂于明州,經(jīng)舉薦住持天童寺,直到圓寂,前后共主持天童寺30余年。在正覺任住持期間,天童寺收入增加,廟宇新建,僧人劇增,他在此宣揚曹洞禪法尤其是默照禪,同時,推薦臨濟宗的大慧宗杲主持附近的阿育王寺,兩相呼應,使得四明成為當時江南地區(qū)禪宗的重要中心。

              正覺提倡修行者要體悟自己的“本來之性”,人人可以通過“明心”成佛,和雪竇重顯的文字禪不同,他在繼承芙蓉道楷、丹霞子淳的“休歇”禪法的基礎上,建立發(fā)展默照禪,即以默坐與觀照作為修習禪法的重要途徑,對后世曹洞宗影響很大。為闡釋默照禪法,正覺作《默照銘》《坐禪箴》加以解釋說明,主張在坐禪中休歇身心,體悟自心清凈,特別強調(diào)“默默”,但要默、照并重,不可偏廢。認為修行者只要將“宇宙人生心靈化、自主化而借默照以馴熟,使之成為人生體驗,以實現(xiàn)當世解脫為目的”[46],就能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安寧,是最好的明心見性的法門。

              曹洞宗在南宋時傳入日本,日本僧人道元曾在天童寺受默照禪法,回國后創(chuàng)立日本曹洞宗。曹洞第四代弟子東明慧日、第五代弟子東陵永嶼都先后到日本傳法,所傳皆是宏智正覺之法脈。宏智正覺是兩宋相交之際曹洞宗德望最高的一代高僧,無論是其杰出的管理能力,還是默照禪的提出,都使得在宋代已經(jīng)衰微的曹洞宗重新崛起,故袁桷亦言:“洞山之道,世不得聞,繇宏智始興。”

              總體來看,兩宋之際,活躍在四明一帶的名僧大德延綿不斷,心燈相續(xù)。既有曠日持久、影響了整個佛學界乃至思想界的天臺宗“山家山外”之爭,也有云門宗的雪竇重顯、曹洞宗的宏智正覺、臨濟宗的大慧宗杲等禪宗高僧先后住持弘法,不同宗派之間、同一宗派內(nèi)部彼此辯法說理、傳道授徒,使得四明成為兩宋之際名副其實的佛教中心,叢林鼎盛之狀實為中國佛教史上一重要篇章。

               

              參考文獻:

              [35]范成大:《紹定吳郡志》卷31《宮觀》,“擇是居叢書”,影印宋刻本。

              [36]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37]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38]志磐:《佛祖統(tǒng)紀》卷21《諸師雜傳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

              [39]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40]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41]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7《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42]所謂文字禪,即用豐富多彩的文字表達禪的意境、禪師的思想、修行門徑等,表述形式多樣,有語錄、頌古、詩歌等。

              [43]方履籛:《金石萃編補正》卷4《元洞林刻書序》,光緒二十年(1894)石印本。

              [44]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18,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

              [45]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46]毛忠賢:《中國曹洞宗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9頁。

              (待續(xù))

              (本文原載《中國地方志》2018年第1)

               

            上一篇:
            志書編纂程式
            下一篇:
            方志學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三)

            發(fā)布時間:2018-06-14 來源:方志中國        【字體:
            • (接上期)

              三、天臺禪宗,法脈復興

              《釋道考》小序開宗明義言道:“天臺之學獨盛于四明,其教以體用為宗,吾儒言理,深有取焉?;蛟唬阂讕煶Q灾樱胂群笱??禪學繇雪竇顯而言辭振,宏智覺以妙密微旨,窮極踐理,為洞下傳,學者難繼之。”[36]明確指出活躍在四明的兩大佛教宗派——天臺宗和禪宗,并提到兩位禪宗高僧——雪竇重顯和宏智正覺,以下分別論之。

              (一)宋代天臺宗在四明的復興

              天臺宗自智創(chuàng)立以來,幾經(jīng)興衰,至宋元再度達到一個頂峰。由于帝王崇佛,一些天臺經(jīng)典也從高麗、日本等國復得,天臺宗一貫的研習之風重又興起?;趯Α督鸸饷鹘?jīng)玄義》版本真?zhèn)蔚臓幾h,天臺宗分裂為山家、山外兩派。大略而言,山家派以知禮為首,活動重心在四明,也稱為“四明系”,力圖最大限度恢復天臺前輩智、湛然的思想;山外派以智圓、慶昭為首,活動重心在錢塘(杭州),也稱為“錢塘系”,傾向于把華嚴宗、禪宗理論與本宗理論加以融合。山家山外論爭是宋初天臺宗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也兼涉佛教與儒、道的關系,幾乎所有天臺宗高僧都參與其中,著書立說,彼此辯論詰難,將各自的理論發(fā)揮到了極致。

              《釋道考》中為山家派的兩位高僧——知禮和善月作了小傳:

              知禮字約言,金氏子,居城之白塔巷,巷以禮得名。十五祝發(fā)為僧,從寶云義通,傳天臺學。僧曰:“法界有次第,汝當奉持?!倍Y曰:“何謂法界?”僧曰:“大總法相,圓通無礙,是名法界?!倍Y曰:“既曰‘無礙次第’,安有居?”三年,輒蒞講席。咸平三年,郡大旱,與僧遵式燃指祈觀音,咸誓曰:“果不雨,當焚身?!比眨甏笾?。式后居天竺,號式懺,主俱以道行名者也,撰《不二門指要鈔》。有僧難之。復有慶昭、智圓詰難書具在,曰山外。禮所言,世皆宗之,毫析縷計,白首莫能盡也。而立懺自誓,舉世莫敢廢。天禧間,修法華懺,顯四凈土之道,將自焚。翰林學士楊億、駙馬都尉李遵勖勸止之,不聽,郡守李夷庚復以理勉,乃止。真宗聞其名,賜號法智大師,遣內(nèi)侍俯修其所懺法華儀。三日后,有其徒仁岳,求觀心觀佛之旨,密注書斥禮,禮知之,為作十三科。大抵其書以開權顯實為宗,而約以體用。雙峰饒氏、北山陳氏,言性理皆宗其凡例。所注書見釋氏書目。趙清獻為碑,陳忠肅、晁詹事皆尊事其說。天臺智者之學,禮為中興焉。[37]

              通過這段傳記,知禮作為山家派核心、天臺中興者的形象躍然紙上,也大體勾畫出山家山外之爭的主要過程。

              知禮的思想,最大程度還原了智天臺止觀學說的意義,接近“性具善惡”說,且對“性惡說”予以特別推崇,強調(diào)要以妄心觀來保證精進修持,而不能像山外派那樣“純談理觀,直顯心性”。因此,知禮非??粗亍皯苑ā保觥缎迲灾家氛撌鲂迲缘谋匾院涂煽啃?,并認為這也是智大師明確規(guī)定過的。在具體實踐中,知禮身體力行,甚至要自焚以警弟子務要精進修行,幸得楊億、李遵勖等人勸阻??傮w來看,知禮從理論上完善了對懺法的解釋,其師弟遵式則從實踐角度全面踐行了懺法,因此也被稱為“式懺”。同時,遵式看到了佛教發(fā)展的趨勢,堅信懺法與凈土念佛結合是修行的最佳途徑,宋代天臺宗“臺凈合一”局面的形成,遵式功不可沒。另一方面,由于山外派對天臺前輩湛然“隨緣”思想的理解與天臺宗傳統(tǒng)理論有所偏離,更要與華嚴哲學和禪宗思想對抗,知禮便提出了“別理隨緣”主張來批評山外派的思想。在知禮看來,山家與山外雖然都談“隨緣”,但山家是從“性具”角度講,山外則不談“性具”,而“性具三千”說恰恰是智大師的核心學說之一。更重要的是,基于天臺“性具說”,知禮更強調(diào)天臺止觀的實踐傳統(tǒng)而反對山外派受禪宗思想影響提出的“一念清凈靈如”等觀點,這也反映出知禮始終以天臺正統(tǒng)傳人自居,面對禪宗風靡而天臺萎靡的局面,必須要站出來批判禪宗,振興天臺。

              北宋初期的山家山外之爭以知禮獲勝告終,天臺義學由此重振,知禮獲得了“中興”之號,宋真宗賜其“法智大師”稱號,四明一系得到官方認可,宋以后的天臺學也基本是建立在四明學基礎之上的,并對宋代理學影響頗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山家派內(nèi)部的紛爭,即知禮高足仁岳對其師的反擊,二人爭辯的焦點主要是“生身尊特辯”和“三千有無說”。對于仁岳的背師,雖有不少指責之聲,但此事對于教義的再興,也未嘗沒有裨益。另一位天臺宗高僧志磐言:“其為過也,與學他宗者何異焉?父作之,子述之,既曰背宗,何必嗣法,置之雜傳,亦足為懲。然此亦是護宗綱、辨法裔為之說耳,若鑒之以佛眼,則圣賢弘道,互有抑揚,豈當定其優(yōu)劣?!?SPAN lang=EN-US>[38]從佛學義理再興的角度看,此論斷當屬公允。受此影響,四明系統(tǒng)一分為三,廣智尚賢、神照本如、南屏梵臻各自傳承發(fā)展。

              北宋中期后,禪宗和凈土宗流行,天臺宗趨于平淡,并日益走上與禪宗、凈土合一的道路。至南宋,才有了圓辯道琛及其弟子柏庭善月領導的復興活動,道琛也因此被譽為中興四明之學,善月則對山家山外之爭進行總結,將這場大論爭帶入尾聲。因道琛的著作多散佚,故善月的著作和文獻就尤為重要。

              善月字光遠,定海人,母夢月入于懷,后出家,遂名善月,蓋古佛名也。居南湖,問如來不斷性惡之論。有省史太師,以月波處之,學者云集。太師曰:“廩食不足,吾為師辦。”郡守何澹,以師居南湖,凡十三年,后居上竺。歲旱,詔迎大士于明慶,車駕親幸,月以禱雨,應補左街僧錄史。忠獻問月曰:“欲何能斷?”答曰:“日遠月忘。”或問以安心,曰:“心本不動?!庇謫柗ㄈA經(jīng)藏,曰:“當處全彰?!蓖須q著論不輟,有《楞嚴玄覽》《金剛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等書。嘉定至淳祐,天臺之學,月為冠。壽九十三。[39]

              善月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最能體現(xiàn)其思想的是《山家緒余集》。該書詮釋了一些重要的命題,與儒家的筆記體相似,思辨性很強,體現(xiàn)出道琛法脈在肯定維護知禮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修性離合”和“開權顯實”兩個天臺宗的主要命題。善月的思想,對四明之學和山外派頗多調(diào)和,試圖在山家山外兩派中達成一個平衡,或許,這也正是他能為這場大論爭畫上完滿句號的原因。

              總體來看,有宋一代,四明始終都是天臺宗復興、發(fā)展、論爭的中心。至元代,由于政治格局的變化,四明道場輝煌不再,天臺法脈只在杭州得以延續(xù),四明作為天臺中心的時期基本結束。

              (二)宋代禪宗在四明的發(fā)展

              《釋道考》小序中記述:“禪學繇雪竇顯而言辭振,宏智覺以妙密微旨,窮極踐理,為洞下傳?!?SPAN lang=EN-US>[40]這里提到了兩位宋代禪宗高僧,即云門宗的雪竇重顯和曹洞宗的宏智正覺。事實上,兩宋時期的四明不僅是天臺宗論爭發(fā)展的中心,禪宗也在此大為勃興,與天臺分庭抗禮,各有千秋。

              云門宗,以開山祖師云門文偃得名,屬南宗青原法系。宗風陡峻,以簡潔明快、不可擬議的手法破除參禪者的執(zhí)著,反觀自心。云門宗最著名的是香林澄遠,傳智門光祚,再傳至雪竇重顯而中興法脈。因其常住四明資圣禪寺,故延祐《四明志》有詳細記載:

              咸平中,終父母喪,詣益州普安院仁銑師,落發(fā)為弟子。大慈寺僧元瑩講《定慧圓覺疏》,師執(zhí)卷質(zhì)問:“大義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沉?!彼乓?,入室請益,往復數(shù)四,瑩不能屈,乃拱手稱謝曰:“子非滯教者,吾聞南方有得諸佛清凈法眼者,子其從之,待子之來也久矣?!睅熡谑菛|出襄陽,至石門聰禪師之席。居三歲,機緣不諧。聰諭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別所解,隨州智門祚禪師,子之師也。”師乃徒錫而詣之。一夕,問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過?”祚招師前席,師攝衣趨進,祚以拂子擊之,師未曉其旨。祚曰:“解么?”師擬答次。祚又擊之,師由是頓悟。尋往廬山承天林禪師道場,問之曰:“法爾不爾,云何指?”南林曰:“只為法爾不爾。”師遂拂衣而退,眾皆股栗。有毀于林者,林諭眾曰:“此如來廣大三昧也,非汝等輩以取舍心可了別也。”師辭往池州景德寺,為首座,為眾解肇法師般若論。知州曾公至,以果子抵于地曰:“古人云,不離當處,常湛然,即今在何許?”師指景德長老曰:“凡此長老,亦不知落處?!痹疲骸吧献?,不得無過?!睅熢唬骸懊餮廴穗y瞞?!睅熌嫌魏贾?,住持蘇州洞庭翠峰,嗣智門也。未幾,曾公出守明州,手疏請師住持雪竇資圣。蘇人固留不可,師曰:“出家人止如孤鶴翹松,去若片云過頂,何彼此之有?”……住持三十一載,度僧七十八人。

              提唱語句詩頌,為《洞庭語錄》《雪竇開堂錄》《瀑泉集》《子英集》《頌古集》《拈古集》《雪竇后錄》,凡七集。師患語之多,而其徒悵然,猶以為編捃有遺,蓋利他之謂也。[41]

              雪竇重顯的求法悟道經(jīng)歷頗為坎坷,曾先后求道于元瑩、法眼宗澄、臨濟宗蘊聰,終至云門宗光祚處開悟。得悟后先到廬山參謁法眼宗行林禪師,后擔任池州景德寺住持,幼年好友曾會至此尋訪并以儒家經(jīng)典與《楞嚴經(jīng)》詢問重顯,后經(jīng)曾會推薦,任雪竇山資圣寺住持三十載,被尊稱為“雪竇山第六世祖”。

              重顯強調(diào)佛法的普遍性,認為“一切法皆是佛法”。對于如何修行證悟,他認為無法借助語言文字來表述,說法只是出于不得已,因此,談禪說法便可不拘形式。他是文字禪[42]的突出代表,最大的貢獻在于對頌古的發(fā)展。所謂頌古,就是禪師以公案為例,用詩詞的方式來解釋或評價,對深奧的禪理進行說明。開此先河者為汾陽善昭,至重顯大大發(fā)展,將其推到了一個新階段。重顯的代表作《頌古百則》是從《景德傳燈錄》等書中摘取百則公案,以偈語詩歌形式品評,以此宣揚禪的宗旨。把晦澀玄妙的禪門公案用通俗淺顯、便于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并非易事,這既要有對公案的準確理解,也要有高超的語言技巧,而《頌古百則》正是兩者的完美結合。偈頌文體活潑,語句長短不一,韻律朗朗上口,又符合禪宗旨趣,因此備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而元代曹洞高僧萬松行秀更是對重顯推崇備至,曾說:“吾宗雪竇、天童,猶孔門之有游、夏,詩壇之李、杜。”[43]重顯主持資圣禪寺31年,在頌古上成就卓著,是時“宗風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號云門中興”[44]。

              曹洞宗,以洞山良價為宗祖,根本宗旨為五位說,特色在于禪坐。曹洞自洞山曹山開宗,九傳至于宏智正覺,提倡以靜坐守寂作為證悟方式的默照禪,因其主持四明天童寺30余年,德望甚高,《四明志》中詳述其生平:

              正覺,隰州人,年十四受戒具,學于丹霞淳。向子漕淮南,器重之,主泗州普照。建炎間,主天童。金人犯明,諸寺俱毀,獨覺危坐不去,掠騎至塔嶺還。寺僧舊不滿二百人,覺納眾千二百人,主事者憂之。覺笑曰:“非汝所憂。”翌日,嘉禾錢氏致粟千斛。歲大饑,為食食貧民,鑿萬工池。一夕,有蜀僧叩覺門,密謂曰:“師集工繁廣,弟子有干汞術,愿以建器?!睂嵥y和少藥,覆之,貯湯缶上,須臾,有聲出,果銀也。覺曰:“吾亦能之。”遂以汞納口端坐,逾時出之,亦銀也。僧愧謝去。洞下宗旨,以縝密納息,絕聽視守,心如嬰兒,學者難之,至覺為再興。臨濟之學,語言為機用,其徒實繁,蓋其道未易學也。其時,宗杲主育王。覺語杲曰:“明年當逝去。”杲以辯說自高,數(shù)侮覺。至期,覺屏絕人事者三月。杲忽曰:“吾當過天童,送覺禪師西歸?!庇X將治沐浴,杲念以為未可信,肩輿以歸。急使邀杲,回至,則已端逝矣。杲泣下,為之削。發(fā)舍利,凝刃,不可舉,乃展拜曰:“平時自號善說法,今不如師矣。”詔謚宏智禪師,所為語錄行于世,其文麗則如洞下宗旨云。葬天童山。袁桷曰:“慶元多名山,皆有道德者居之。然非里人,今獨傳宏智,何耶?謂其終始此山。洞山之道,世不得聞,繇宏智始興,興即微,豈是道果不可易學邪?后之禪人覽是,宜有感焉。[45]

              宏智正覺先后求道于枯木法成、丹霞子淳,在子淳處得悟,主持過廬山圓通寺、泗州大圣普照寺、太平興國禪院等寺,因宋金戰(zhàn)火避亂于明州,經(jīng)舉薦住持天童寺,直到圓寂,前后共主持天童寺30余年。在正覺任住持期間,天童寺收入增加,廟宇新建,僧人劇增,他在此宣揚曹洞禪法尤其是默照禪,同時,推薦臨濟宗的大慧宗杲主持附近的阿育王寺,兩相呼應,使得四明成為當時江南地區(qū)禪宗的重要中心。

              正覺提倡修行者要體悟自己的“本來之性”,人人可以通過“明心”成佛,和雪竇重顯的文字禪不同,他在繼承芙蓉道楷、丹霞子淳的“休歇”禪法的基礎上,建立發(fā)展默照禪,即以默坐與觀照作為修習禪法的重要途徑,對后世曹洞宗影響很大。為闡釋默照禪法,正覺作《默照銘》《坐禪箴》加以解釋說明,主張在坐禪中休歇身心,體悟自心清凈,特別強調(diào)“默默”,但要默、照并重,不可偏廢。認為修行者只要將“宇宙人生心靈化、自主化而借默照以馴熟,使之成為人生體驗,以實現(xiàn)當世解脫為目的”[46],就能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安寧,是最好的明心見性的法門。

              曹洞宗在南宋時傳入日本,日本僧人道元曾在天童寺受默照禪法,回國后創(chuàng)立日本曹洞宗。曹洞第四代弟子東明慧日、第五代弟子東陵永嶼都先后到日本傳法,所傳皆是宏智正覺之法脈。宏智正覺是兩宋相交之際曹洞宗德望最高的一代高僧,無論是其杰出的管理能力,還是默照禪的提出,都使得在宋代已經(jīng)衰微的曹洞宗重新崛起,故袁桷亦言:“洞山之道,世不得聞,繇宏智始興?!?SPAN lang=EN-US>

              總體來看,兩宋之際,活躍在四明一帶的名僧大德延綿不斷,心燈相續(xù)。既有曠日持久、影響了整個佛學界乃至思想界的天臺宗“山家山外”之爭,也有云門宗的雪竇重顯、曹洞宗的宏智正覺、臨濟宗的大慧宗杲等禪宗高僧先后住持弘法,不同宗派之間、同一宗派內(nèi)部彼此辯法說理、傳道授徒,使得四明成為兩宋之際名副其實的佛教中心,叢林鼎盛之狀實為中國佛教史上一重要篇章。

               

              參考文獻:

              [35]范成大:《紹定吳郡志》卷31《宮觀》,“擇是居叢書”,影印宋刻本。

              [36]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37]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38]志磐:《佛祖統(tǒng)紀》卷21《諸師雜傳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

              [39]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40]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41]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7《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42]所謂文字禪,即用豐富多彩的文字表達禪的意境、禪師的思想、修行門徑等,表述形式多樣,有語錄、頌古、詩歌等。

              [43]方履籛:《金石萃編補正》卷4《元洞林刻書序》,光緒二十年(1894)石印本。

              [44]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18,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

              [45]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釋道考》,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46]毛忠賢:《中國曹洞宗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9頁。

              (待續(xù))

              (本文原載《中國地方志》2018年第1)

               

            上一篇:
            下一篇: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弥渡县| 长沙市| 大安市| 武隆县| 普洱| 昂仁县| 徐州市| 集安市| 铜山县| 大足县| 遂昌县| 板桥市| 修水县| 日喀则市| 鹰潭市| 双峰县| 屏东市| 兴和县| 双牌县| 新龙县| 米脂县| 那曲县| 合江县| 庆云县| 南靖县| 东至县| 抚松县| 留坝县| 哈尔滨市| 同仁县| 万荣县| 洮南市| 新泰市| 菏泽市| 成都市| 福泉市| 平果县| 衡阳县| 资溪县| 阿合奇县| 武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