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i id="b6qjf"><ins id="b6qjf"></ins></i>

      1. <p id="b6qjf"><ins id="b6qjf"><optgroup id="b6qjf"></optgroup></ins></p>

        1. <source id="b6qjf"></source>
          1. <p id="b6qjf"><ins id="b6qjf"><optgroup id="b6qjf"></optgroup></ins></p>

            志書體例改革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5-07-31 【字體:
            • 一、志書體例改革情況掃描

              ()積極探索  

              第一屆修志中后期,就有不少人提出,志書的體例必須改革,并提出不少方案和設想。

              這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改革之中,社會狀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二屆修志啟動后,各地對志書體例改革的討論更多,作了很多探索和嘗試,有的地方已經(jīng)以新的體例編出志書。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了名目繁多的體例名稱。如:平頭立()目體、大編平頭列目體、門目體、卷目體、類目體、分類條目體、多層次系列條目體、兩層條目體、章節(jié)與條目混合體、網(wǎng)絡型章節(jié)體、多級結(jié)構(gòu)章節(jié)體、二級結(jié)構(gòu)章節(jié)體、新三目體、雜交體、方志辭書體、史志合一體,等等。名稱雖然多多,主要特點不外三個:一是著眼克服僵化形式,改進“概念化”篇目;二是著眼于使志書更符合本地情況,突出地方特點,克服模式化、一般化傾向;三是著眼于加強著述性,減少層次,加強深度,避免歧解事物和“填充題”寫法。

              ()具體做法  

              1、普遍增加“專記”或“大事記略”,增加“調(diào)查報告”,使重要問題或重大事件記述更充分。

              2、向條目體傾斜。第二屆修志采用條目體的志書比第一屆大大增加。還出現(xiàn)一種新的體例,即一、二級類仍保持章節(jié)體的大架構(gòu)(叫類目、分類目,或仍稱篇、章);第三層次及以下用條目體,條目分為綜合性條目、主體性條目和單一性條目(名稱各地略有不同)。單一性條目主要指一個會議、一個事件、一個案件、一個工程等內(nèi)容單一、具體的條目。這類條目,在章節(jié)體的“目”中是很少的。條目體的“條目”和章節(jié)體的“目”是不同的,主要的不同是條目的設置和排列不受邏輯體系的嚴格束縛。這種體例,實質(zhì)上是章節(jié)體和條目體的結(jié)合,我稱之為分類條目體。

              3、不改結(jié)構(gòu)形式,只改篇目。篇目設計的趨勢是:中小篇盛行。目的是使之更切合實際,突出地方特點,避免大編結(jié)構(gòu)在邏輯分類上遇到的難題。

              《常州續(xù)志》篇目設計方案采取“大篇體”和“小篇體”混合的做法,除總述、大事記、專記外,設30篇,其中工業(yè)11篇、農(nóng)業(yè)4篇,而政治只有1篇,讓工業(yè)中的行業(yè)和政治處于同一級別。這和傳統(tǒng)思維是有很大不同的。至于這樣做好不好,當然可以探討。

              有些地方,改變過去“五大塊”(概述、大事記、專志、人物、附錄)的結(jié)構(gòu),按“土地、人民、政事”(或天地、人物、社會)來整合材料,這也是在篇目上做文章(第一屆志書已有這類做法)。

                 

              針對新時期出現(xiàn)“經(jīng)濟一體化”、“跨地區(qū)、跨行業(yè)、跨所有制甚至跨國的企業(yè)集團”,行業(yè)互相滲透等新情況,在篇目設計上也有很多突破。

              4、史志合一。其主要做法:一是增加“史略”部分;二是在其他部分,在必要的時候,也有條件地借鑒史法,即以接近史書的方法來寫(不評論)。安徽省歐陽發(fā)先生提出:“續(xù)志應當是史志合一,縱述歷史,橫陳現(xiàn)狀”;“縱述歷史可以通過‘史略’來完成”。但“這僅就宏觀而言,不是要求每個門類、每個行業(yè)都來縱述歷史”。重慶市余楚修先生認為:“這次續(xù)修新志,應該在把握志體特點的基礎上,努力發(fā)掘‘史’、‘志’的相通點,從而借鑒、移植、利用能為修志所用的一些史法,從而把我們所續(xù)的新志寫活,寫成名副其實的資料性著述?!?/SPAN>

              史志互相滲透,是一種趨勢,新編《清史》就采用新綜合體,包括紀傳、傳記、通典、時表、圖錄五部分;條目體的《廣東百科全書》在卷首設8個專題,這些都是互相滲透的表現(xiàn)。

              5、改進志書的文字。從一些新出版的志書看,志書的文字,在堅持“記而不論”的前提下,也用一些方法來加強記述深度,力求把志書寫得“活”一點。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某些部分以接近史體的記述方法來寫;多用綜述,避免工作總結(jié)的寫法;把專題記述寫活;在全面反映的前提下,以“特點”帶出面上情況;允許有必要的橫比;對事物發(fā)展的因果關系作必要的記述;文內(nèi)小目不要概念化;突破標題一般不用定語常規(guī)(但仍應注意樸實)等等。

              ()見仁見智  

              對于志書的改革,仍有很多不同看法,見仁見智。除第一屆修志遺留下來的“活人是否立傳”、“記而不論要不要堅持”等爭議外,又出現(xiàn)很多不同觀點。比如,有的人認為:體例改革應該有較大的突破,主張進行各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有的人則認為體例改革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微調(diào)”,另辟新理論、新概念既不現(xiàn)實,也不可??;有的人認為“大事記”可以不要,有的人則認為“大事記”很重要;有的人主張不要“附錄”,有的人則主張增加附錄;有的人認為:將章節(jié)體和條目體結(jié)合起來,即上面所說的分類條目體有很多優(yōu)點;有的人認為這樣做體例不規(guī)范,有點不倫不類;多數(shù)人認為設置“經(jīng)濟綜述”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有人認為設“經(jīng)濟綜述”不合志體;對于許多人認同的“專題記述”,在理解和具體操作上仍有很多不同看法。

              志書姓志,這當然是對的。但對志書性質(zhì)、功能的理解,還有很多不同,而且,志書的體例是可以也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的,不能僵化?;诖?,我認為上述這些爭論,是很正常的,沒有爭論,就不會有進步。

              二、一種新的體例——專題匯集體  

              在第一屆志書中,95%左右是章節(jié)體,約有5%為條目體?!稄V東省志·政治記要》的體例比較特殊。它既不是章節(jié)體,也不是條目體,而是由111個專題所組成,可稱為“專題匯集體”。志書用這種體例,廣東只有一本,其他省市的志書,也未聞采用這種體例的。

              ()《廣東省志·政治記要》仍然姓“志”  

              1、它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了廣東從秦漢時期至1998年的重大政治事件,是專為志書精心設計的,而不是隨意收集來的一些專題文章。

              2、它的選材、體裁、文字,符合志書的要求。

              3、內(nèi)容決定形式?!稄V東省志·政治記要》的內(nèi)容,用專題的形式比用條目體或章節(jié)體更好些。沒有任何文體規(guī)定,也沒有足夠理由說志書只能用條目體或章節(jié)體,而不能用專題。我們何必“作繭自縛”。

              ()專題和條目的不同  

              也許有人會說,《廣東省志·政治記要》其實也是條目體。但我認為: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的。

              1、條目的外延小,而專題的外延大。《政治記要》共111個專題,44.7萬字,平均每個專題4000字,長一些的專題,如“同盟會在廣東發(fā)動的武裝起義”是7000字,“第一次國共合作”是9400字,“土地改革”是10550字,“文化大革命”達10700字。這顯然和一般的條目體不同。

              2、專題下的小標題,有的相當于一個條目,但大部分和條目有所不同。條目體的條目,是相對獨立的寫作單元,條目與條目之間,沒有緊密聯(lián)系,而專題下的小標題,都是屬于一個專題,彼此關系密切,有些并沒有相對獨立性,有的不過是段落的劃分。如“鎮(zhèn)反運動”這個專題,分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分為運動過程、運動后果和對“右派分子”的摘帽、改正。這些小標題顯然不能作為條目。

              ()專題匯集體的適用范圍  

              專題匯集體并不適用于所有志書,也不適用于所有專志(或?qū)I(yè)分志)。就是說,它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但是,對于像《政治記要》這樣的專志,它又是很好的形式,比教科書式的章節(jié)體和整體性較差的條目體要好。對其它專志而言,它也有借鑒作用。就是說,它或許可以作為某些專志的組成部分。從《廣東省志·政治記要》來看,它有幾個明顯的優(yōu)點:

              1、重點突出。對重點問題可以作比較詳細的記述,重點問題不會淹沒于一般材料之中。

              2、來龍去脈清楚,材料系統(tǒng)全面,能保持問題或歷史事件的歷史聯(lián)系,不會被肢解或分散。

              3、由于不受章節(jié)的限制,又不會像條目體那么零散,一般不會采用流水式,羅列式或“填充題”的寫作方法,因此比較容易寫出深度。

              4、有思想性和可讀性。

              ()《廣東省志·政治記要》的不足  

              《廣東省志·政治記要》采用專題匯集,是一種創(chuàng)新,很有意義。

              該志原來的設計有幾個歷史時期(古代、近代、現(xiàn)代、當代)的綜述,后來因?qū)懽麟y度很大,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寫,加上時間緊迫等原因,改變了計劃。這是一項不足。

              三、分類標準問題  

              ()存在問題  

              篇章節(jié)目(或類目、分目,下同)的設計是志書體例的重要問題,而篇章節(jié)目設計的主要問題是分類。在分類標準上,許多人的看法存在著誤區(qū)。誤區(qū)主要有三:

              1、把幾個層次的分類混為一談;其實,不同層次的分類方法是不同的。

              2、把分類法和分解法混為一談,分類法是指按邏輯原則劃分,層層統(tǒng)屬;劃分要遵循邏輯分類的規(guī)則;而分解法是把一個整體分割為若干部分,它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在將整體分解為部分時,不受邏輯分類四項原則的束縛。

              3、把分類方法簡單化,只采用一個標準,其它有多種分類方法并存。從第二屆志書的篇目看,這個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因此,有必要談談。

              ()幾種主要分類標準和方法  

              不論是章節(jié)體還是條目體,都會遇到分類的標準和方法問題。志書是個龐大的系統(tǒng),不同層次的分類、標準不盡相同。

              第一個層次是分塊。即分為總述、大事記、專業(yè)分志、人物傳、附錄、圖(含照)、表等幾個部分?!皩S洝笨赡茏鳛橐徊糠郑部赡芨皆诟髌?。這種區(qū)分標準,基本上是按體裁,但又不完全按體裁,因為專業(yè)分志中有述體和圖表,“附錄”中可能幾種體裁。至于內(nèi)容,更是互相交錯。因此,嚴格說來,這里使用的是分解法(即將整體分解為若干部分),而不是分類法。

              第二個層次以下(含三、四或更多)多數(shù)以專業(yè)(行業(yè)、問題)為標準分類,采用邏輯分類方法,但多種方法并存。除按問題外,還有下列幾種方法:

              l、按時序或歷史時期分類,如人民代表大會按一、二、三、四……屆分節(jié);

              2、按單位或團體分類,如群眾團體分為共青團、工會、婦聯(lián)等;

              3、按地區(qū)分類,如政區(qū)下分為××縣、××鎮(zhèn),各縣(鎮(zhèn))概況下面也是按地區(qū)分類。

              從分類方法上說,多數(shù)用邏輯分類法或基本上運用邏輯分類法,也有部分運用分解法。如把人口數(shù)量分為常住人口、流動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把人口結(jié)構(gòu)分為民族、性別、年齡、職業(yè)、姓氏。因為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也很難說是分類法,而只能說是分解法。

              四、再談邏輯分類問題  

              志書在區(qū)分篇、章、節(jié)、目時,要講邏輯,但不能完全套用邏輯分類原則。這個問題,我在《廣東史志》1998年第1期的專文和專著《方志編纂學論綱》中,有詳細的論述,這里再作一些概括和補充。

              志書的篇章設計,除參照邏輯分類原則外,還要注意如下幾個因素:

              1.歷史聯(lián)系。如市、縣志的“政治綜述”、《廣東省志·政治記要》都是按歷史時期、歷史順序、歷史聯(lián)系來劃分;歷屆人代會、歷屆黨代會也是如此。

              2.部門分工。部門分工和邏輯分類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時是一致的,但不完全一致。如改革開放前的商業(yè)、供銷、糧食、物資等工作,從科學屬性講,都是商業(yè),但卻由幾個部門來承擔。第一屆志書,很多地方參照部門分工,把它們分成幾章(節(jié))記述。醫(yī)院中的兒科與內(nèi)科,在邏輯關系上,并不處于同一層次,但在門診部設置上,卻是平列的,若《衛(wèi)生志》按醫(yī)療技術分科記述,也必然是平列的;至于政治部類分為人大、政府、政協(xié)等,群眾團體分為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也是按部門分類,而不完全是邏輯分類。

              3.材料多少。材料多少是考慮篇目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水果中的荔枝,若單獨按邏輯要領劃分,它是志書第六個層次的一個小小目,一個層次如此低的目,不可能寫很多的東西。在“荔枝”之鄉(xiāng)從化、增城等地,這樣設置篇目肯定是不行的,必須將其升格處理。升格后的荔枝篇(章或節(jié))的內(nèi)容,可包括荔枝的種植、銷售、加工,還有荔枝文化等,突破了“農(nóng)業(yè)”的范圍。這樣,雖不符合邏輯分類原則,卻是合理的。

              4.地情特點。比如工業(yè)類的制造業(yè),按《國民經(jīng)濟行業(yè)國家標準》可分為27類。但各地工業(yè)結(jié)構(gòu)有很大差別,有的只有其中的三幾個類,不可能按這個標準去分類,只能根據(jù)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分類。

              5.概念彈性。有些要領是有彈性的。如“文化”這個概念,有100多個定義,可大可小,大不相同?!拜p工”這個概念,在運用上也有所不同,有時可與“重工”相對應,有時又可與“機械工業(yè)”、“煤炭工業(yè)”……等相對應;有時包括“紡織”、“二輕”,有時又與“紡織”、“二輕”并列。

              有些概念是跨類的,不具有非此即彼性,而具有也此也彼性。如“人口”,可入“地理”篇,也可入“社會”篇;“人民生活”可入經(jīng)濟篇,也可入社會篇。又如工業(yè),行業(yè)的劃分可以按邏輯概念劃分,而工業(yè)體制改革,一個地方工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劣勢等,是跨行業(yè)的,就不能完全按行業(yè)劃分。

              概念劃分是從概念外延的角度區(qū)分的,它不一定就提示了事物的本質(zhì)聯(lián)系,往往帶有片面性。志書要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聯(lián)系,往往要從事物內(nèi)涵的角度分類,從多角度對它進行立體透視,比如“人口”這個概念,就具有多種屬性,必須進行多維考察和記述。

              總之,概念劃分是一種思維形式,而實際生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篇章劃分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fā)。

              6.寫作需要。為了提高志書的著述性、實用性、可讀性,一個章或節(jié)下面可分為若干個問題,而不必要去套用邏輯分類原則,重在說明問題,便于寫作與應用。

              還應該特別提到的是:志書有的章節(jié),是將整體分解為若干部分,不是邏輯概念的層層劃分,應該屬于分解法,不等同于邏輯分類。

              最后,我在這里想重申我在志書體例問題上的幾個觀點:

              (1)志書的體例,是“大體則有,定體則無”,沒有也不應該有全國統(tǒng)一的具體的模式,不應模式化;

              (2)內(nèi)容決定形式。形式應適應于內(nèi)容的表達,而不是妨礙內(nèi)容的表達;

              (3)志書的體例是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今后還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創(chuàng)新,不能故步自封,作繭自縛。

              摘自《內(nèi)蒙古史志》2005年第4

            上一篇:
            地方綜合年鑒如何突出反映地方特點淺見
            下一篇:
            社會化、現(xiàn)代化、產(chǎn)業(yè)化 ——談方志編纂發(fā)展新趨勢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志書體例改革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5-07-31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字體:
            • 一、志書體例改革情況掃描

              ()積極探索  

              第一屆修志中后期,就有不少人提出,志書的體例必須改革,并提出不少方案和設想。

              這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改革之中,社會狀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二屆修志啟動后,各地對志書體例改革的討論更多,作了很多探索和嘗試,有的地方已經(jīng)以新的體例編出志書。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了名目繁多的體例名稱。如:平頭立()目體、大編平頭列目體、門目體、卷目體、類目體、分類條目體、多層次系列條目體、兩層條目體、章節(jié)與條目混合體、網(wǎng)絡型章節(jié)體、多級結(jié)構(gòu)章節(jié)體、二級結(jié)構(gòu)章節(jié)體、新三目體、雜交體、方志辭書體、史志合一體,等等。名稱雖然多多,主要特點不外三個:一是著眼克服僵化形式,改進“概念化”篇目;二是著眼于使志書更符合本地情況,突出地方特點,克服模式化、一般化傾向;三是著眼于加強著述性,減少層次,加強深度,避免歧解事物和“填充題”寫法。

              ()具體做法  

              1、普遍增加“專記”或“大事記略”,增加“調(diào)查報告”,使重要問題或重大事件記述更充分。

              2、向條目體傾斜。第二屆修志采用條目體的志書比第一屆大大增加。還出現(xiàn)一種新的體例,即一、二級類仍保持章節(jié)體的大架構(gòu)(叫類目、分類目,或仍稱篇、章);第三層次及以下用條目體,條目分為綜合性條目、主體性條目和單一性條目(名稱各地略有不同)。單一性條目主要指一個會議、一個事件、一個案件、一個工程等內(nèi)容單一、具體的條目。這類條目,在章節(jié)體的“目”中是很少的。條目體的“條目”和章節(jié)體的“目”是不同的,主要的不同是條目的設置和排列不受邏輯體系的嚴格束縛。這種體例,實質(zhì)上是章節(jié)體和條目體的結(jié)合,我稱之為分類條目體。

              3、不改結(jié)構(gòu)形式,只改篇目。篇目設計的趨勢是:中小篇盛行。目的是使之更切合實際,突出地方特點,避免大編結(jié)構(gòu)在邏輯分類上遇到的難題。

              《常州續(xù)志》篇目設計方案采取“大篇體”和“小篇體”混合的做法,除總述、大事記、專記外,設30篇,其中工業(yè)11篇、農(nóng)業(yè)4篇,而政治只有1篇,讓工業(yè)中的行業(yè)和政治處于同一級別。這和傳統(tǒng)思維是有很大不同的。至于這樣做好不好,當然可以探討。

              有些地方,改變過去“五大塊”(概述、大事記、專志、人物、附錄)的結(jié)構(gòu),按“土地、人民、政事”(或天地、人物、社會)來整合材料,這也是在篇目上做文章(第一屆志書已有這類做法)

                 

              針對新時期出現(xiàn)“經(jīng)濟一體化”、“跨地區(qū)、跨行業(yè)、跨所有制甚至跨國的企業(yè)集團”,行業(yè)互相滲透等新情況,在篇目設計上也有很多突破。

              4、史志合一。其主要做法:一是增加“史略”部分;二是在其他部分,在必要的時候,也有條件地借鑒史法,即以接近史書的方法來寫(不評論)。安徽省歐陽發(fā)先生提出:“續(xù)志應當是史志合一,縱述歷史,橫陳現(xiàn)狀”;“縱述歷史可以通過‘史略’來完成”。但“這僅就宏觀而言,不是要求每個門類、每個行業(yè)都來縱述歷史”。重慶市余楚修先生認為:“這次續(xù)修新志,應該在把握志體特點的基礎上,努力發(fā)掘‘史’、‘志’的相通點,從而借鑒、移植、利用能為修志所用的一些史法,從而把我們所續(xù)的新志寫活,寫成名副其實的資料性著述?!?/SPAN>

              史志互相滲透,是一種趨勢,新編《清史》就采用新綜合體,包括紀傳、傳記、通典、時表、圖錄五部分;條目體的《廣東百科全書》在卷首設8個專題,這些都是互相滲透的表現(xiàn)。

              5、改進志書的文字。從一些新出版的志書看,志書的文字,在堅持“記而不論”的前提下,也用一些方法來加強記述深度,力求把志書寫得“活”一點。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某些部分以接近史體的記述方法來寫;多用綜述,避免工作總結(jié)的寫法;把專題記述寫活;在全面反映的前提下,以“特點”帶出面上情況;允許有必要的橫比;對事物發(fā)展的因果關系作必要的記述;文內(nèi)小目不要概念化;突破標題一般不用定語常規(guī)(但仍應注意樸實)等等。

              ()見仁見智  

              對于志書的改革,仍有很多不同看法,見仁見智。除第一屆修志遺留下來的“活人是否立傳”、“記而不論要不要堅持”等爭議外,又出現(xiàn)很多不同觀點。比如,有的人認為:體例改革應該有較大的突破,主張進行各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有的人則認為體例改革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微調(diào)”,另辟新理論、新概念既不現(xiàn)實,也不可取;有的人認為“大事記”可以不要,有的人則認為“大事記”很重要;有的人主張不要“附錄”,有的人則主張增加附錄;有的人認為:將章節(jié)體和條目體結(jié)合起來,即上面所說的分類條目體有很多優(yōu)點;有的人認為這樣做體例不規(guī)范,有點不倫不類;多數(shù)人認為設置“經(jīng)濟綜述”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有人認為設“經(jīng)濟綜述”不合志體;對于許多人認同的“專題記述”,在理解和具體操作上仍有很多不同看法。

              志書姓志,這當然是對的。但對志書性質(zhì)、功能的理解,還有很多不同,而且,志書的體例是可以也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的,不能僵化。基于此,我認為上述這些爭論,是很正常的,沒有爭論,就不會有進步。

              二、一種新的體例——專題匯集體  

              在第一屆志書中,95%左右是章節(jié)體,約有5%為條目體?!稄V東省志·政治記要》的體例比較特殊。它既不是章節(jié)體,也不是條目體,而是由111個專題所組成,可稱為“專題匯集體”。志書用這種體例,廣東只有一本,其他省市的志書,也未聞采用這種體例的。

              ()《廣東省志·政治記要》仍然姓“志”  

              1、它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了廣東從秦漢時期至1998年的重大政治事件,是專為志書精心設計的,而不是隨意收集來的一些專題文章。

              2、它的選材、體裁、文字,符合志書的要求。

              3、內(nèi)容決定形式?!稄V東省志·政治記要》的內(nèi)容,用專題的形式比用條目體或章節(jié)體更好些。沒有任何文體規(guī)定,也沒有足夠理由說志書只能用條目體或章節(jié)體,而不能用專題。我們何必“作繭自縛”。

              ()專題和條目的不同  

              也許有人會說,《廣東省志·政治記要》其實也是條目體。但我認為: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的。

              1、條目的外延小,而專題的外延大。《政治記要》共111個專題,44.7萬字,平均每個專題4000字,長一些的專題,如“同盟會在廣東發(fā)動的武裝起義”是7000字,“第一次國共合作”是9400字,“土地改革”是10550字,“文化大革命”達10700字。這顯然和一般的條目體不同。

              2、專題下的小標題,有的相當于一個條目,但大部分和條目有所不同。條目體的條目,是相對獨立的寫作單元,條目與條目之間,沒有緊密聯(lián)系,而專題下的小標題,都是屬于一個專題,彼此關系密切,有些并沒有相對獨立性,有的不過是段落的劃分。如“鎮(zhèn)反運動”這個專題,分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分為運動過程、運動后果和對“右派分子”的摘帽、改正。這些小標題顯然不能作為條目。

              ()專題匯集體的適用范圍  

              專題匯集體并不適用于所有志書,也不適用于所有專志(或?qū)I(yè)分志)。就是說,它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但是,對于像《政治記要》這樣的專志,它又是很好的形式,比教科書式的章節(jié)體和整體性較差的條目體要好。對其它專志而言,它也有借鑒作用。就是說,它或許可以作為某些專志的組成部分。從《廣東省志·政治記要》來看,它有幾個明顯的優(yōu)點:

              1、重點突出。對重點問題可以作比較詳細的記述,重點問題不會淹沒于一般材料之中。

              2、來龍去脈清楚,材料系統(tǒng)全面,能保持問題或歷史事件的歷史聯(lián)系,不會被肢解或分散。

              3、由于不受章節(jié)的限制,又不會像條目體那么零散,一般不會采用流水式,羅列式或“填充題”的寫作方法,因此比較容易寫出深度。

              4、有思想性和可讀性。

              ()《廣東省志·政治記要》的不足  

              《廣東省志·政治記要》采用專題匯集,是一種創(chuàng)新,很有意義。

              該志原來的設計有幾個歷史時期(古代、近代、現(xiàn)代、當代)的綜述,后來因?qū)懽麟y度很大,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寫,加上時間緊迫等原因,改變了計劃。這是一項不足。

              三、分類標準問題  

              ()存在問題  

              篇章節(jié)目(或類目、分目,下同)的設計是志書體例的重要問題,而篇章節(jié)目設計的主要問題是分類。在分類標準上,許多人的看法存在著誤區(qū)。誤區(qū)主要有三:

              1、把幾個層次的分類混為一談;其實,不同層次的分類方法是不同的。

              2、把分類法和分解法混為一談,分類法是指按邏輯原則劃分,層層統(tǒng)屬;劃分要遵循邏輯分類的規(guī)則;而分解法是把一個整體分割為若干部分,它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在將整體分解為部分時,不受邏輯分類四項原則的束縛。

              3、把分類方法簡單化,只采用一個標準,其它有多種分類方法并存。從第二屆志書的篇目看,這個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因此,有必要談談。

              ()幾種主要分類標準和方法  

              不論是章節(jié)體還是條目體,都會遇到分類的標準和方法問題。志書是個龐大的系統(tǒng),不同層次的分類、標準不盡相同。

              第一個層次是分塊。即分為總述、大事記、專業(yè)分志、人物傳、附錄、圖(含照)、表等幾個部分?!皩S洝笨赡茏鳛橐徊糠?,也可能附在各篇章。這種區(qū)分標準,基本上是按體裁,但又不完全按體裁,因為專業(yè)分志中有述體和圖表,“附錄”中可能幾種體裁。至于內(nèi)容,更是互相交錯。因此,嚴格說來,這里使用的是分解法(即將整體分解為若干部分),而不是分類法。

              第二個層次以下(含三、四或更多)多數(shù)以專業(yè)(行業(yè)、問題)為標準分類,采用邏輯分類方法,但多種方法并存。除按問題外,還有下列幾種方法:

              l、按時序或歷史時期分類,如人民代表大會按一、二、三、四……屆分節(jié);

              2、按單位或團體分類,如群眾團體分為共青團、工會、婦聯(lián)等;

              3、按地區(qū)分類,如政區(qū)下分為××縣、××鎮(zhèn),各縣(鎮(zhèn))概況下面也是按地區(qū)分類。

              從分類方法上說,多數(shù)用邏輯分類法或基本上運用邏輯分類法,也有部分運用分解法。如把人口數(shù)量分為常住人口、流動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把人口結(jié)構(gòu)分為民族、性別、年齡、職業(yè)、姓氏。因為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也很難說是分類法,而只能說是分解法。

              四、再談邏輯分類問題  

              志書在區(qū)分篇、章、節(jié)、目時,要講邏輯,但不能完全套用邏輯分類原則。這個問題,我在《廣東史志》1998年第1期的專文和專著《方志編纂學論綱》中,有詳細的論述,這里再作一些概括和補充。

              志書的篇章設計,除參照邏輯分類原則外,還要注意如下幾個因素:

              1.歷史聯(lián)系。如市、縣志的“政治綜述”、《廣東省志·政治記要》都是按歷史時期、歷史順序、歷史聯(lián)系來劃分;歷屆人代會、歷屆黨代會也是如此。

              2.部門分工。部門分工和邏輯分類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時是一致的,但不完全一致。如改革開放前的商業(yè)、供銷、糧食、物資等工作,從科學屬性講,都是商業(yè),但卻由幾個部門來承擔。第一屆志書,很多地方參照部門分工,把它們分成幾章(節(jié))記述。醫(yī)院中的兒科與內(nèi)科,在邏輯關系上,并不處于同一層次,但在門診部設置上,卻是平列的,若《衛(wèi)生志》按醫(yī)療技術分科記述,也必然是平列的;至于政治部類分為人大、政府、政協(xié)等,群眾團體分為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也是按部門分類,而不完全是邏輯分類。

              3.材料多少。材料多少是考慮篇目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水果中的荔枝,若單獨按邏輯要領劃分,它是志書第六個層次的一個小小目,一個層次如此低的目,不可能寫很多的東西。在“荔枝”之鄉(xiāng)從化、增城等地,這樣設置篇目肯定是不行的,必須將其升格處理。升格后的荔枝篇(章或節(jié))的內(nèi)容,可包括荔枝的種植、銷售、加工,還有荔枝文化等,突破了“農(nóng)業(yè)”的范圍。這樣,雖不符合邏輯分類原則,卻是合理的。

              4.地情特點。比如工業(yè)類的制造業(yè),按《國民經(jīng)濟行業(yè)國家標準》可分為27類。但各地工業(yè)結(jié)構(gòu)有很大差別,有的只有其中的三幾個類,不可能按這個標準去分類,只能根據(jù)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分類。

              5.概念彈性。有些要領是有彈性的。如“文化”這個概念,有100多個定義,可大可小,大不相同?!拜p工”這個概念,在運用上也有所不同,有時可與“重工”相對應,有時又可與“機械工業(yè)”、“煤炭工業(yè)”……等相對應;有時包括“紡織”、“二輕”,有時又與“紡織”、“二輕”并列。

              有些概念是跨類的,不具有非此即彼性,而具有也此也彼性。如“人口”,可入“地理”篇,也可入“社會”篇;“人民生活”可入經(jīng)濟篇,也可入社會篇。又如工業(yè),行業(yè)的劃分可以按邏輯概念劃分,而工業(yè)體制改革,一個地方工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劣勢等,是跨行業(yè)的,就不能完全按行業(yè)劃分。

              概念劃分是從概念外延的角度區(qū)分的,它不一定就提示了事物的本質(zhì)聯(lián)系,往往帶有片面性。志書要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聯(lián)系,往往要從事物內(nèi)涵的角度分類,從多角度對它進行立體透視,比如“人口”這個概念,就具有多種屬性,必須進行多維考察和記述。

              總之,概念劃分是一種思維形式,而實際生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篇章劃分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fā)。

              6.寫作需要。為了提高志書的著述性、實用性、可讀性,一個章或節(jié)下面可分為若干個問題,而不必要去套用邏輯分類原則,重在說明問題,便于寫作與應用。

              還應該特別提到的是:志書有的章節(jié),是將整體分解為若干部分,不是邏輯概念的層層劃分,應該屬于分解法,不等同于邏輯分類。

              最后,我在這里想重申我在志書體例問題上的幾個觀點:

              (1)志書的體例,是“大體則有,定體則無”,沒有也不應該有全國統(tǒng)一的具體的模式,不應模式化;

              (2)內(nèi)容決定形式。形式應適應于內(nèi)容的表達,而不是妨礙內(nèi)容的表達;

              (3)志書的體例是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今后還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創(chuàng)新,不能故步自封,作繭自縛。

              摘自《內(nèi)蒙古史志》2005年第4

            上一篇:
            下一篇: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智能導讀
              無相關信息
            通州区| 诸暨市| 清涧县| 炎陵县| 涞源县| 博野县| 武乡县| 开鲁县| 突泉县| 长岛县| 阿克| 岐山县| 陆丰市| 五原县| 锡林浩特市| 肃宁县| 梅河口市| 龙井市| 淳化县| 东丽区| 东莞市| 尚志市| 卢湾区| 甘泉县| 铁岭县| 松溪县| 建平县| 马关县| 高阳县| 临邑县| 津市市| 惠东县| 古交市| 红原县| 阿拉善盟| 中牟县| 宝坻区| 玉树县| 年辖:市辖区| 保靖县|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