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道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東郊3公里處保合少鄉(xiāng)大窗村南山,面積200余萬平方米。大密村南山坡是陰山山大青山南麓的支脈。山上出產燧石,石質堅便,易擊打成形,是古人類制作工具的理想石料。1973年,考古工作者汪宇平在此地區(qū)發(fā)現300余片石核、石片、石斧等石器,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重視。此后,歷經20余年的發(fā)掘和科研證實,這里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大型石器制造場。大窯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前,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依據石器類型,將晚期定名為“大窯文化”。石器中以大型石器數量居多,石器種類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球、石核、石錘等,其中以刮削器為大宗,占石制品總數的70%以上,且復刃多于單刃。其中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龜背形刮削器最具特色,是大窯文化中的典型器物。此一時期,廣泛使用交互打擊的方式修理石器。大窯遺址的時間經歷了幾十萬年之久,除石器形體隨時間推移有逐漸變小趨勢外,石制品主要特征基本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大窯遺址的石器加工場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場面之恢宏,在世界范圍內亦屬罕見。
大窯遺址是中國迄今所知唯一經過正式發(fā)掘的早、中、晚三期的舊石器制造場,它的發(fā)掘為人類研究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提供重要資料。它的發(fā)現充分證明:早在70萬年前,就已經有原始人類在這里活動。
一直以來沉寂山野的大窯村成為考古學家和旅游者的圣地,聞名遐邇的“大窯八景”展示從70萬年前走來的遠古文明。“無字天書”“磨光巨石”“鳳凰展翅”“雙龍含蛋”“蓮花并蒂”“百米古洞”“登臨遠眺”“遺跡斑斑”——這天然形成的八大景觀為大窯懷古增添無盡韻味,供今人感滄桑之巨變,嘆文明之流長。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大前道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東郊3公里處保合少鄉(xiāng)大窗村南山,面積200余萬平方米。大密村南山坡是陰山山大青山南麓的支脈。山上出產燧石,石質堅便,易擊打成形,是古人類制作工具的理想石料。1973年,考古工作者汪宇平在此地區(qū)發(fā)現300余片石核、石片、石斧等石器,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重視。此后,歷經20余年的發(fā)掘和科研證實,這里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大型石器制造場。大窯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前,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依據石器類型,將晚期定名為“大窯文化”。石器中以大型石器數量居多,石器種類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球、石核、石錘等,其中以刮削器為大宗,占石制品總數的70%以上,且復刃多于單刃。其中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龜背形刮削器最具特色,是大窯文化中的典型器物。此一時期,廣泛使用交互打擊的方式修理石器。大窯遺址的時間經歷了幾十萬年之久,除石器形體隨時間推移有逐漸變小趨勢外,石制品主要特征基本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大窯遺址的石器加工場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場面之恢宏,在世界范圍內亦屬罕見。
大窯遺址是中國迄今所知唯一經過正式發(fā)掘的早、中、晚三期的舊石器制造場,它的發(fā)掘為人類研究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提供重要資料。它的發(fā)現充分證明:早在70萬年前,就已經有原始人類在這里活動。
一直以來沉寂山野的大窯村成為考古學家和旅游者的圣地,聞名遐邇的“大窯八景”展示從70萬年前走來的遠古文明。“無字天書”“磨光巨石”“鳳凰展翅”“雙龍含蛋”“蓮花并蒂”“百米古洞”“登臨遠眺”“遺跡斑斑”——這天然形成的八大景觀為大窯懷古增添無盡韻味,供今人感滄桑之巨變,嘆文明之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