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2011年1月19日電:經國務院批準,內蒙古元上都遺址近日正式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申請2012年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
——題記
元上都遺址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1256年,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次子,奉其兄蒙哥汗之命駐帳金蓮川?!翱傤I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忽必烈(1215—1294年),在這里始筑開平城,三年后基本竣工。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汗位,建元“中統(tǒng)”,隨即升開平為府,作為臨時都城。1263年,將開平府加號上都,并大規(guī)模擴建, 同時將燕京(今北京)改為中都。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第二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首都,上都為夏都,確定了兩都制。因上都是位于灤河上游北岸的京城,故又有上京、灤京、灤陽之稱。特別是1279年忽必烈攻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建立起“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的強大王朝后,元上都成為元朝的“龍興之地”,成為元朝重要的政治、軍事、商貿和文化中心,也是當時著名的國際大都會。元代有人稱其“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于大都”(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八)。
元上都從1256年初建到元末1358年首次被焚毀的百余年間,元朝11位皇帝中,包括忽必烈在內有6位皇帝在這里登基,歷代皇帝每年夏天來這里避暑理政,許多足以影響全國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在這里發(fā)生。曾在上都居住多年,并受忽必烈禮遇和重用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13世紀末在歐洲出版《馬可·波羅游記》后,元上都更是譽滿全球,被稱為“世界的心臟”。
作為元上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的以吟詠元上都為題材的元代詩詞就有五百余首。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元上都的壯美風光、雄偉建筑、繁華景象、獨特風情,展現(xiàn)了鮮為人知的宮廷禮儀、典章和舞樂、宴會等情況。品讀和賞析這些詩詞,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領略到這座草原都城的雄渾景觀,感受到蒙元文化的獨特魅力,觸摸到這一“世界心臟”跳動的有力脈搏。
“勢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間”
——元上都的山川地勢和美麗富饒
百萬貔貅擁御閑,灤江如帶綠回還。
勢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間。
金闕觚稜龍虎氣,玉階閶闔鷺鵷班。
微臣亦有河汾策,愿叩剛風上帝關。
這是元初曾任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陳孚所寫的七律《開平即事》中的一首。全詩氣勢宏大,高屋建瓴。首聯(lián)描寫了數(shù)量眾多、勇武強大的禁衛(wèi)軍營,據(jù)點環(huán)擁城外四周,蜿蜒曲折,猶如銀帶的灤江水流回還碧綠草原。頷聯(lián)高度概括了上都城的山川地勢和重要地理位置。頸聯(lián)中的“觚稜”,指宮殿頂上轉角處瓦脊,“鷺鵷”指停立飛行很講次序的兩種鳥類,借此頌揚了城內宮殿的龍虎氣魄和文武大臣列隊上朝的莊重場面。尾聯(lián)則表達了作者愿將治國良策上達朝廷的強烈心情。
元上都和元大都均由忽必烈重臣劉秉忠主持修筑,兩都直線距離270公里。但令人稱奇的是,據(jù)前些年專家們用現(xiàn)代儀器測量,元大都從永定門到鐘鼓樓那條著名的中軸線,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逆時針方向偏了1分經度,與元上都恰在一條中軸線上。這一現(xiàn)象是機緣巧合還是專門設計,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元上都北依龍崗山,南臨閃電河。龍崗山雖只是一條東西橫亙的淺山,但在平坦遼闊的草原上顯得格外雄渾壯觀。閃電河是灤河的上游,發(fā)源于河北省豐寧,水量充沛,河道蜿蜒,上都城建成之后又有上都河之稱。上都城背山面河,周圍則是寬廣的金蓮川草原。金蓮川因這里的草原上夏季盛開金蓮花而得名,最早見于金代?!督鹗贰さ乩碇尽份d:世宗曰“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意”,將曷里胡東川更名為金蓮川。忽必烈周圍來自蒙、漢、藏、維、回等族的謀士集團,也相應被稱之為“金蓮川幕府”。
史料介紹,“金蓮花,花瓣似蓮較制錢稍大,作為黃色,金黃七瓣環(huán)繞其心,一基數(shù)朵繞蓮而小,六月盛開一望,遍地金色瀾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結子如粟米而黑,其葉綠色瘦尖而長,或五尖或七尖?!贝送?,金蓮花還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藥用功能。入夏時節(jié),草原上成了金蓮花海,一株株嬌巧花枝隨風顫動,一縷縷幽淡香氣沁人心脾。曾任元朝監(jiān)察御史、翰林學士承旨等職的劉敏中在《鵲橋仙·上都金蓮》詞中傾情寫道:
重房自拆,嬌黃誰注?爛熳風前無數(shù)。
凌波夢斷幾番秋,只認得三生月露。
川平野闊,山遮水護。不似溪塘遲暮。
年年迎送翠華行,看照耀,恩光滿路。
詞的上半闕,描寫了金蓮花的美麗,花房自然分開,顏色天然嬌黃,微風吹拂,草原一派爛漫景色,河流兩岸的金蓮花更是迷人,美不勝收。下半闕在贊美金蓮川草原的勃勃生機后,指出每年金蓮花盛開時節(jié),元朝皇帝都要來這里巡幸。至今每年七月,正藍旗都要舉辦金蓮川賞花節(jié),以花為媒,以花會友,讓國內外友人感受草原文化,融入綠色生態(tài)。
蒙古族作為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世代生活在夏季涼爽、冬季嚴寒的蒙古高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金蓮川草原的氣候,對“不耐暑熱”的蒙古族來說,實在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曾任元朝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的袁桷《上京雜詠》中“午溽曾持扇,朝寒卻衣錦”的詩句,反映了這里的溫差;曾任元朝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的馬祖常,在《上京翰院書懷》中“門外春橋漾綠波”、“薰風到面無蒸暑”的詩句,反映了這里夏季的清涼;元代詩人范玉壺的《上都》一詩,則通俗而形象地反映了這里初夏雪景:
上都五月雪飛花,頃刻銀裝十萬家。
說與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襖不穿紗。
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在這里形成了特殊的動植物資源和特產。元代后期曾任樞密副使、中書左丞等職的許有壬,寫有《上京十詠并序》,吟詠了上都的十種土特產:馬酒、秋羊、黃羊、黃鼠、糝面(碎米和羹)、蘆菔(蘿卜)、白菜、沙菌(蘑菇)、地椒(野生香料)、韭花。這組詩形象生動,膾炙人口,如稱贊馬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釀醴泉”,描寫黃羊“草美秋先腯,沙平夜不藏”,贊美沙菌“齋廚供玉食,毳索出氈車”,頌揚韭花“氣較葷蔬媚,功于肉食多”,洋溢著濃郁強烈的草原氣息。
還要說道的是,在元上都遺址西北,有一處鐵幡桿渠遺址。這條古渠,是元代著名科學家、水利學家郭守敬1298年主持修建的,它巧妙地將鐵幡桿山(蒙古語稱哈登合山)匯集的洪水引入灤河,以保護上都免遭洪澇災害。這在當時是全世界草原上最大的防洪設施,也是內蒙古草原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當年鐵幡桿山上佇立高大蘇魯錠的巨石基座至今仍存,與古渠相依相伴。元代詩人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描寫鐵幡桿下草原的美景:
鐵幡桿下草如茵,澹澹東風六月春。
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踏青人。
“龍岡勢繞三千陌,月殿香飄十二樓”
——元上都的總體布局和主要建筑
“龍岡勢繞三千陌,月殿香飄十二樓”這兩句詩,是陳孚《開平即事》第二首中的頸聯(lián)。它夸張而形象地描寫了城北的龍崗山繞襯著城內眾多街道,城中宮殿香氣飄蕩在滿城樓閣之上,也為我們描繪出了元上都的大致格局。
元上都的總體布局,從元朝皇帝避暑理政的需求出發(fā),既體現(xiàn)了中原地區(qū)都城“君臨天下”的威嚴氣勢,又符合蒙古族作為“馬背民族”的特點和“崇尚自然”的理念,被譽為“古老的草原生態(tài)城市”。全城由外城、皇城、宮城三重城組成。外城城垣呈正方形,每邊長2 200米。城內東南部是皇城,也呈正方形,每邊長1 400米?;食菛|南兩墻即是外城東墻南段和南墻東段?;食潜泵姹4嬷笃烊徊莸睾退?,是皇家園林區(qū)域,稱為北苑、御苑或御林苑?;食俏髅鎰t是民居、商鋪、庫房和城內軍營等。外城東西兩側城墻外還有廣闊的關廂區(qū),分別稱為東關和西關,也住有許多居民和商人。
在皇城正中偏北是宮城,東西寬570米,南北長620米,略呈長方形,為皇帝后妃的居住區(qū)域,也是城中最主要的建筑群。宮城四角有角樓,東、西、南三面城墻正中開設城門,分別稱東華門、西華門、御天門,北門則直通御苑。宮城內的建筑巍峨華麗,《馬可·波羅游記》中對此贊美道:
上都城“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繪有各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
大安閣是宮城內最大的建筑,也是舉行忽里勒臺(蒙古語意為大朝會)和重大典禮的地方。此外還有設宴的地方水晶殿、學子考試選拔的地方奎章閣等。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詩云:
大安閣下晚風收,海月團團照上頭。
誰道人間三伏節(jié),水晶宮里十分秋。
詩下自注:“大安閣,上京大內也。別有水晶殿。
太平天子重文曹,閣建奎章選俊髦。
一自六龍?zhí)焐先?,至今黃帕御床高。
詩下自注:“昔文宗建奎章閣于大內。”
此外,宮城內還有一片青草地,用欄桿護衛(wèi),不準踐踏,從忽必烈時開始形成制度,以示游牧民族不忘草原之意。明代筆記《草木子》中載:“元世祖思創(chuàng)業(yè)艱難,移沙漠莎草于丹墀,示子孫無忘草地,謂之誓儉草”。元朝蒙古族詩人達不花在《宮詞》一詩中寫道:
墨河萬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創(chuàng)業(yè)難。
卻望闌干護青草,丹墀留與子孫看。
薩都剌《上京雜詠》中亦有一首描寫這片青草地:
大野連山沙作堆,白沙平處見樓臺。
行人禁地避芳草,盡向曲闌斜路來。
御天門直對著既是皇城也是外城的南門明德門。從御天門到明德門寬闊的南北向大道,稱為御道。以御道為中軸,劃分為若干街區(qū),沿街有許多建筑物。包括元廷設在上都城的分衙和下屬官署,佛寺、孔廟、道觀、清真寺、基督教堂等各種寺廟及商肆酒樓等。詩人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描寫了御道兩旁的景象:
偶因試馬小盤桓,明德門前御道寬。
樓下綠楊樓上酒,年年萬國會衣冠。
并自注:“明德門,午門也”。
元朝皇帝推崇藏傳佛教,尊奉其首領為國師。元上都皇城內乾元寺和華嚴寺是兩處較大的佛教寺院。元代著名蒙古族詩人薩都剌《上京雜詠》中,有一首描寫了佛寺誦經情況,并介紹夏天御廚對寺院還有冰塊供應:
院院翻經有咒僧,垂簾日晝點酥燈。
上京六月涼如水,酒渴天廚更賜冰。
上都城外還有一個巨大的昔喇斡爾朵(蒙古語意為金帳或黃色宮帳),這是元朝皇帝宴請朝廷重臣和前來覲見的蒙古王公貴族、各行省主要官員的地方,可同時容納2 000多人。因為防雨而在帳頂上鋪設厚厚的棕毛,又俗稱棕殿或棕毛殿?!恶R可·波羅游記》曾對棕毛殿描述道:
用竹子作梁架,以金漆纏龍繞柱,劈竹涂金作瓦,殿內壁畫花草百鳥,外用彩繩牽拉固定,高達百尺,可容納數(shù)千人同時進餐,故也稱為“竹宮”。
薩都剌在《上京雜詠五首》中描寫棕毛殿:
沙苑棕毛百尺樓,天風搖曳錦絨鉤。
內家宴罷無人問,面面珠簾夜不收。
同宮城內豪華高大的宮殿相反,城內外的普通百姓、牧民居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和氈房(即蒙古包),甚至還有半地穴式的簡陋房子,僅可棲身。馬祖?!渡暇┖苍窌鴳选分杏小巴练客ɑ馂殚L炕,氈屋疏涼啟小欞”的記述,柳貫《上都詩》中有“雪毳千家?guī)?,冰飄百眼泉”的描寫,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灤京九月雪花飛”,“土屋人人愁出戶”的感受。
“時巡歲歲還京樂,別換新聲被管弦”
——元朝皇帝在上都的活動
元代中期曾任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學士承旨的張翥,曾寫《上京秋月》組詩,其中一首概括了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間的活動:
水繞云回萬里川,烏飛不下草連天。
歌殘敕勒風生帳,獵罷閼氏雪沒韉。
紅頰女兒花作隊,紫髯都護酒如泉。
時巡歲歲還京樂,別換新聲被管弦。
從忽必烈開始,元朝皇帝每年三四月從大都來到上都駐夏,一般到八九月才返回大都。大都與上都之間的驛道就有四條,皇帝及扈從赴上都,是出建德門,經昌平過居庸關,然后北行穿古長城經沽源到達,全程300余公里。曾任秘書監(jiān)丞的李孝光《送閣學士赴上都》中描寫了出行情況:
從官萬騎擁鸞輿,東閣詞臣載寶書。
雨過草肥金絡馬,月明山轉紫駝東。
皇帝鸞輿到達上都城后,從御天門到下榻宮殿玉階前有教坊組織的舞女在前面載歌載舞,既表歡迎又作引導。隨后皇帝與王公大臣共同赴宴。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對此描寫道:
又是宮車入御天,麗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稱賀天顏喜,壽酒諸王次第傳。
詩下自注:“千官至御天門俱下馬徒行,獨至尊騎馬獨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導,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樣,至玉階乃止。內門曰御天之門?!蔽枧畟冞呅羞M邊歌舞,而且能舞出“天下太平”字樣,反映了她們高超的舞蹈藝術水平。
元朝皇帝在上都半年的時間里,主要精力還是處理軍國大事,包括舉行朝會,頒布詔書,會見蒙古宗王、行省官員及外國使節(jié)、賓客等。楊允孚《灤京雜詠》中“龍駒河北王來覲,直入金門下馬行”,反映了蒙古宗王前來覲見的情況;“曙色蒼茫閶闔開,相君有奏入蓬萊”,反映了各地官員前來奏報的情況。
遇有皇帝頒發(fā)重大決策詔諭時,在御天門前舉行隆重的詔書宣讀儀式,然后通往大都傳發(fā)全國各地。元朝也曾任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的胡助《灤陽雜詠十首》中有一首描寫道:
御天門外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
九洲四海服訓誥,萬年天子固皇圖。
此外,元朝皇帝還要進行祭祀、宴請、佛事、狩獵和一些娛樂休閑活動。這些活動既體現(xiàn)和傳承著蒙古族的古老習俗,也起著樹立權威、廣施恩惠、商討朝政、收服人心的重要作用。
元朝皇帝的祭祀活動包括祭天和祭祖。關于祭天活動,《元史·祭祀志》載:“每歲,駕幸上都, 以六月二十八日祭祀,謂之灑馬奶。用馬一,羯羊八,彩緞練絹各九匹,以及羊毛纏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覡及蒙古漢人秀才達官領其事,再拜告天”。薩都剌的《上京即事》中的一首,描寫了元朝皇帝的祭天活動:
祭天馬酒灑平野,沙際風來草亦香。
白馬如云向西北,紫駝銀甕賜諸王。
祭天儀式之后,便要祭祖?!疤熳优c后素服望祭此方陵園,奠馬酒,執(zhí)事者皆世臣子弟”。
宴會也是元朝皇帝在上都的一項重要活動。其中在前文所講昔喇斡爾朵舉行的宴會,是其中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的宴會,參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衛(wèi)、大臣”,一般要連續(xù)進行三天。遇有新皇即位,宴會的場面更為盛大而隆重。此外在宮城水晶殿內也舉行規(guī)模小些的宴會。這類宴會又稱為“質孫宴”或“詐馬宴”。質孫是蒙古族“顏色”的意譯,質孫服即顏色完全一樣的衣冠,赴宴者都要統(tǒng)一穿皇帝所賜質孫服,而且三天宴會中每天的質孫服都顏色不同。詐馬,蒙古語意為去除毛發(fā)的家畜,是一種分食整羊整牛的傳統(tǒng)飲食。質孫宴或詐馬宴,也是最完整薈萃了蒙元禮儀、美食、音樂、舞蹈、服飾諸方面的宮廷宴會。
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記述了赴宴的場景:
千官萬騎到山椒,個個金鞍雉尾高。
下馬一齊催入宴,玉闌干外換宮袍。
并自注:“每年六月三日詐馬筵席,所以喻其盛事也。千官以雉尾飾馬,入宴”。赴宴者所騎良馬要配以鑲金的馬鞍,并用鳥羽裝飾。到了金帳前,換上統(tǒng)一的質孫服,莊重進入宴會場地。
曾任元朝吏部侍郎、戶部尚書的貢師泰,曾有一首《上都詐馬大燕》(燕通宴)一詩,描寫了宴會的盛大場面和主要過程:
卿云弄彩日重暉,一色金沙接翠微。
野韭露肥黃鼠出,地椒風軟白翎飛。
水精殿上開珠扇,云母屏中見袞衣。
走馬何人偏醉甚,錦鞲賜得海青歸。
在祥云繚繞、陽光明媚的日子,在水草豐美、鳥獸歡唱的季節(jié),皇帝在豪華的宮殿里宴請群臣,群臣盡興,略有醉意,離開時還能得到皇帝親賜的禮物——獵鷹海東青。
質孫宴或詐馬宴的飲食十分豐富精美,其原料來自山南海北不同的產地。袁桷在《伯庸開平書事次韻》詩中寫道:
桂蠹除煩來五嶺,冰蠶卻暑貢三齊。
金罌醅重凝花露,翠釜膏浮透杏泥。
有安神作用的名貴食品桂蠹來自廣東五嶺一帶,身著涼爽的名貴絲品來自山東地區(qū)。金杯中的貢酒如同花上的露水一樣清香,火鍋中的食品如同果醬一樣香甜。
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寫道:
嘉魚貢自黑龍江,西域蒲萄酒更良。
南土至奇夸鳳髓,北陲異品是黃羊。
詩下自注:“黑龍江產哈巴爾圖魚。鳳髓,茶名。黃羊,北方所產,御膳用。”
這兩首詩一方面反映了統(tǒng)治者的奢華,一方面也說明了元朝疆域的廣大和道路的暢通。
在宴會上,有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歌舞表演助興。君臣賓朋們也往往齊唱頌歌、翩翩起舞。薩都剌在《上京雜詠》中寫道:
其一:一派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
諸生舞蹈千官賀,高捧蒲萄壽兩宮。
其二:涼殿參差翡翠光,朱衣華帽宴親王。
紅簾高卷香風起,十六天魔舞袖長。
第一首詩描寫了在宮廷音樂聲中,參加宴會的人們跳起舞蹈,并高捧葡萄美酒,向皇帝皇后祝福。第二首詩描寫了在宴會進行過程中,十六名舞女跳起了婀娜多姿的元代宮廷舞蹈。
元朝皇帝為宣揚藏傳佛教,從1270年起,按照帝師八思巴的旨意,除了每年二月十五日在元大都舉行“游皇城”佛事活動外,每年六月十五日也在上都城內舉辦“游皇城”活動。“游皇城”時,置白傘蓋1個,頂用素緞,用紙金書寫梵文,稱為鎮(zhèn)伏邪魔護安國剎,用諸色儀仗導引, 自西華門登上皇城,在鼓樂聲中游轉皇城一周。
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記述“游皇城”盛況:
百戲游城又及時,西方佛子閱宏規(guī)。
采云隱隱旌旗過,翠閣深深玉笛吹。
自注:“每年六月望日,帝師以百戲入內,從西華入,然后登城設宴,謂之游皇城也”。
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間,還經常進行狩獵活動,以保持強健體魄和尚武精神。特別是到了秋季,天高氣爽,草茂獸肥,更是狩獵的好時機。元朝官員周伯琦的《立秋日書事》,描寫了元朝皇帝的秋季狩獵活動場面:
涼亭千里內,相望列東西。
秋彌聲容備,時巡典禮稽。
鴇鳧隨失落,豭鹿應弦迷。
乾豆歸時薦,康莊頌耄倪。
涼亭分為東涼亭和西涼亭,遺址分別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多倫縣和河北省沽源縣境內,均為元朝皇帝的狩獵地。在狩獵時,大鴇野鴨等野禽隨著弓箭的響聲落到地下,野豬野鹿等野獸被追趕得慌不擇路。詩中對元朝皇帝的狩獵場景和嫻熟箭術,描寫得鮮活靈動,使人如臨其境。
因為東涼亭建有距上都最近的一處行宮,而且灤河流到這里后,又匯集了幾條河水,水面寬闊,水勢浩淼,元朝皇帝常在這里乘船游覽休閑。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描寫了這一場景:
東涼亭下水溶溶,敕賜游船兩兩紅。
回紇舞時杯在手,玉奴歸去馬嘶風。
皇帝在所乘游船上,既欣賞河岸美景,也欣賞船上表演的各種歌舞。其中一種舞蹈是回紇族的少女手持酒杯,一邊叩擊一邊起舞??梢娫隙几髅褡逦璧傅姆睒s,也說明流傳至今的“酒盅舞”源遠流長。秋后,元朝皇帝及扈從就從上都返回大都。周伯琦《九月一日還自上京途中紀事》,描寫了返途情況和秋日草原風光:
九月灤陽道,寒煙暗遠垌。
有山皆積雪,無水不成冰。
獵犬高于鹿,鳴鴉大似鷹。
欲為風土記,問俗果憑誰。
隨著皇帝、外國使者、諸王和商人亦紛紛離去,元上都開始沉寂下來。在漫長而嚴寒的冬季,除了當?shù)氐哪撩窈褪止I(yè)者外,就是留守的少數(shù)官吏和負責守衛(wèi)城垣的將士。
“輝煌千舍區(qū),奇貨耀出日”
——元上都的獨特風情和繁華景象
元上都周圍的金蓮川草原水草豐美, 自古以來就是優(yōu)良的牧場。這里的蒙古族牧民,積累了豐富的養(yǎng)畜、打獵經驗。元上都建成之后,對畜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增多,促進了這里牧業(yè)和獵業(yè)的發(fā)展,其中上都河馬是體格健壯、胸廓身長、耐力持久的優(yōu)良馬種。正藍旗現(xiàn)在每年都要舉辦“馬文化節(jié)”,主要有耐力馬、顛馬、走馬、速度馬、馬術等比賽,表演打馬鬃、牽馬、馴馬,舉行馬奶宴等內容。
薩都剌的《上京即事》中有一首詩描寫了牧民的游牧生活: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牧民在游牧過程中,還抽空打獵。柳貫《后灤水秋風詞》中描寫丈夫狩獵妻子駕車的情景:
旋卷木皮斟醴酩,半籠羔帽敵風沙。
丈夫狩獵婦當御,水草肥甘行處家。
到了秋天,牛羊肥壯,但這里的牧民更為忙碌,為過冬做準備。
楊允孚《灤京雜詠》有一首詩寫道:
紫菊花開香滿衣,地椒生處乳牛肥。
氈房納實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糞歸。
并自注:“紫菊花惟灤京有之,名公多見題品。地椒草牛羊食之,其肉香肥。納實,蒙古茶”。
上都作為元代的夏都,每年皇帝來這里駐蹕期間,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人員大量集中在這里。前來朝覲的蒙古諸王帶來大量牲畜,氈車如雪,白馬如云,牛羊撒滿草原。各地商販也蜂擁而至,酒樓店肆紛紛開張。人員的激增對糧食和日用品的需求大量增加,還有許多商品在這里集散,因而促進了當?shù)厥止I(yè)、運輸業(yè)和商貿業(yè)的發(fā)展。
上都的手工業(yè)生產已趨專門化,有制奶食、制氈、制革、制甲、織染、釀酒、鐵器冶鑄、金銀器制造、磚瓦燒造、山林采伐等,行業(yè)俱全?!对贰酚涊d,1293年(至元三十年),上都工匠有2 999戶,手業(yè)工管理機構和廠局120余處。其中有專門的皇家奶食供應基地。奶食蒙古語稱“查干伊德”,意為純潔、吉祥,分為奶食品和飲料兩大類,奶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子、奶油等幾十種,飲料有奶茶、奶子酒、酸奶等。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描寫奶食在當?shù)孛癖婏嬍持械闹匾饔茫?SPAN lang=EN-US>
不須白粲備晨炊,乳酪羊酥塞北奇。
泥土炕床銀甕酒,佳人椎髻語侏離。
早餐不用專門去做,現(xiàn)成的奶酪和羊肉就足夠了,泥土炕上銀甕中馬奶酒也隨便喝,只是發(fā)式如椎的婦女由于操少數(shù)民族語言而聽不懂她所講的話。至今正藍旗仍延續(xù)元代奶食制作的傳統(tǒng)工藝,并被文化部命名為“查干伊德文化之鄉(xiāng)”。
為適應各種商品物資集散流通的需要,元上都一帶的運輸業(yè)也興旺起來。運輸業(yè)以各種畜力為主,長途運輸則以駝運為主。元代詩人乃賢《塞上五曲》中有一首寫道:
雜沓氈車百輛多,五更沖雪渡灤河。
當轅老嫗行程慣,倚岸敲冰飲橐駝。
這首詩既反映了駝運的繁榮,也反映了駝運人生活的艱辛。
在元朝皇帝駐蹕期間,這里就成為全國重要的商貿中心。在上都城郊,“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賬房亂如云”,上都城內,“太平樓上客紛紛”,“初更燈火鐵樓東”。袁桷在上都供職時寫作的《開平十詠》中的一首詩寫道:
煌煌千舍區(qū),奇貨耀出日。
方言互欺詆,粉澤變初質。
開張益茗酪,談笑合膠漆。
在鱗次櫛比的房舍,各種貨物無奇不有,各種方言相互交流,客商們飲茶洽談,在談笑中就達成了買賣協(xié)議。這首詩,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上都繁華的商貿情況。《馬可·波羅游記》中還寫道:
“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價值的東西也都會集中在這個城里,尤其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契丹各省和帝國其他地方,凡有價值的東西也都運到這里,以滿足來京都經商而住在附近的商人的需要。這里出售的商品數(shù)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因為僅馬車和驢車運載生絲到這里的,每天就不下千次。我們使用的金絲織物和其他各種絲織物,也在這里大量地生產?!?SPAN lang=EN-US>
在上都經商游覽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員。胡助所寫的《灤陽》詩中描述了南方人被夏日草原美景美酒陶醉的情景:
朝來雨過黑山云,百眼泉生水草新。
長夏蚊蠅俱掃跡,葡萄馬湩醉南人。
在上都,還有來自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老外”。貢詩泰在《灤水曲》中寫道:
椎髻使來交趾國,橐駝車宿李陵臺。
遙聞徹夜鈴聲過,知進六宮瓜果回。
交趾國在遙遠的中印半島,李陵臺在元上都西南,因傳說漢代名將李陵在此居住過而得名。他們的駝隊夜間還在行進,向上都皇宮內進貢瓜果。
楊允孚的《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寫道:
怪得家僮笑語回,門前驚見事奇哉:
老翁攜鼠街頭賣,碧眼黃髯騎象來。
在街頭叫賣黃鼠的老翁,長著藍眼睛黃胡子、騎著大象在街頭行走的白種人,使幼僮感到十分好奇有趣。這兩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元上都的開放程度和繁華景象。
從1358年元上都首次被焚毀到今天,600多年過去了。但值得慶幸的是,至今元上都城垣基本保存完好,宮殿門樓等建筑物遺跡的臺基仍清晰可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自治區(qū)進一步加強了對元上都遺址的保護和發(fā)掘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元上都及其周邊所形成的蒙古語標準音,包括長調在內的蒙古族歌舞、民間詩歌、那達慕大會等文化遺產薪火相傳,并在新時期不斷發(fā)揚光大。
元代吟詠元上都的詩詞,幾乎與元王朝的興衰相始終。作為元上都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元代不少史籍史料失傳的情況下,不但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而且是我們研究元上都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外交諸方面極為重要的史料,值得今人們認真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發(fā)掘。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新華網2011年1月19日電:經國務院批準,內蒙古元上都遺址近日正式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申請2012年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
——題記
元上都遺址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1256年,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次子,奉其兄蒙哥汗之命駐帳金蓮川?!翱傤I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忽必烈(1215—1294年),在這里始筑開平城,三年后基本竣工。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汗位,建元“中統(tǒng)”,隨即升開平為府,作為臨時都城。1263年,將開平府加號上都,并大規(guī)模擴建, 同時將燕京(今北京)改為中都。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第二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首都,上都為夏都,確定了兩都制。因上都是位于灤河上游北岸的京城,故又有上京、灤京、灤陽之稱。特別是1279年忽必烈攻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建立起“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的強大王朝后,元上都成為元朝的“龍興之地”,成為元朝重要的政治、軍事、商貿和文化中心,也是當時著名的國際大都會。元代有人稱其“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于大都”(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八)。
元上都從1256年初建到元末1358年首次被焚毀的百余年間,元朝11位皇帝中,包括忽必烈在內有6位皇帝在這里登基,歷代皇帝每年夏天來這里避暑理政,許多足以影響全國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在這里發(fā)生。曾在上都居住多年,并受忽必烈禮遇和重用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13世紀末在歐洲出版《馬可·波羅游記》后,元上都更是譽滿全球,被稱為“世界的心臟”。
作為元上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的以吟詠元上都為題材的元代詩詞就有五百余首。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元上都的壯美風光、雄偉建筑、繁華景象、獨特風情,展現(xiàn)了鮮為人知的宮廷禮儀、典章和舞樂、宴會等情況。品讀和賞析這些詩詞,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領略到這座草原都城的雄渾景觀,感受到蒙元文化的獨特魅力,觸摸到這一“世界心臟”跳動的有力脈搏。
“勢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間”
——元上都的山川地勢和美麗富饒
百萬貔貅擁御閑,灤江如帶綠回還。
勢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間。
金闕觚稜龍虎氣,玉階閶闔鷺鵷班。
微臣亦有河汾策,愿叩剛風上帝關。
這是元初曾任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陳孚所寫的七律《開平即事》中的一首。全詩氣勢宏大,高屋建瓴。首聯(lián)描寫了數(shù)量眾多、勇武強大的禁衛(wèi)軍營,據(jù)點環(huán)擁城外四周,蜿蜒曲折,猶如銀帶的灤江水流回還碧綠草原。頷聯(lián)高度概括了上都城的山川地勢和重要地理位置。頸聯(lián)中的“觚稜”,指宮殿頂上轉角處瓦脊,“鷺鵷”指停立飛行很講次序的兩種鳥類,借此頌揚了城內宮殿的龍虎氣魄和文武大臣列隊上朝的莊重場面。尾聯(lián)則表達了作者愿將治國良策上達朝廷的強烈心情。
元上都和元大都均由忽必烈重臣劉秉忠主持修筑,兩都直線距離270公里。但令人稱奇的是,據(jù)前些年專家們用現(xiàn)代儀器測量,元大都從永定門到鐘鼓樓那條著名的中軸線,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逆時針方向偏了1分經度,與元上都恰在一條中軸線上。這一現(xiàn)象是機緣巧合還是專門設計,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元上都北依龍崗山,南臨閃電河。龍崗山雖只是一條東西橫亙的淺山,但在平坦遼闊的草原上顯得格外雄渾壯觀。閃電河是灤河的上游,發(fā)源于河北省豐寧,水量充沛,河道蜿蜒,上都城建成之后又有上都河之稱。上都城背山面河,周圍則是寬廣的金蓮川草原。金蓮川因這里的草原上夏季盛開金蓮花而得名,最早見于金代?!督鹗贰さ乩碇尽份d:世宗曰“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意”,將曷里胡東川更名為金蓮川。忽必烈周圍來自蒙、漢、藏、維、回等族的謀士集團,也相應被稱之為“金蓮川幕府”。
史料介紹,“金蓮花,花瓣似蓮較制錢稍大,作為黃色,金黃七瓣環(huán)繞其心,一基數(shù)朵繞蓮而小,六月盛開一望,遍地金色瀾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結子如粟米而黑,其葉綠色瘦尖而長,或五尖或七尖?!贝送猓鹕徎ㄟ€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藥用功能。入夏時節(jié),草原上成了金蓮花海,一株株嬌巧花枝隨風顫動,一縷縷幽淡香氣沁人心脾。曾任元朝監(jiān)察御史、翰林學士承旨等職的劉敏中在《鵲橋仙·上都金蓮》詞中傾情寫道:
重房自拆,嬌黃誰注?爛熳風前無數(shù)。
凌波夢斷幾番秋,只認得三生月露。
川平野闊,山遮水護。不似溪塘遲暮。
年年迎送翠華行,看照耀,恩光滿路。
詞的上半闕,描寫了金蓮花的美麗,花房自然分開,顏色天然嬌黃,微風吹拂,草原一派爛漫景色,河流兩岸的金蓮花更是迷人,美不勝收。下半闕在贊美金蓮川草原的勃勃生機后,指出每年金蓮花盛開時節(jié),元朝皇帝都要來這里巡幸。至今每年七月,正藍旗都要舉辦金蓮川賞花節(jié),以花為媒,以花會友,讓國內外友人感受草原文化,融入綠色生態(tài)。
蒙古族作為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世代生活在夏季涼爽、冬季嚴寒的蒙古高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金蓮川草原的氣候,對“不耐暑熱”的蒙古族來說,實在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曾任元朝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的袁桷《上京雜詠》中“午溽曾持扇,朝寒卻衣錦”的詩句,反映了這里的溫差;曾任元朝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的馬祖常,在《上京翰院書懷》中“門外春橋漾綠波”、“薰風到面無蒸暑”的詩句,反映了這里夏季的清涼;元代詩人范玉壺的《上都》一詩,則通俗而形象地反映了這里初夏雪景:
上都五月雪飛花,頃刻銀裝十萬家。
說與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襖不穿紗。
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在這里形成了特殊的動植物資源和特產。元代后期曾任樞密副使、中書左丞等職的許有壬,寫有《上京十詠并序》,吟詠了上都的十種土特產:馬酒、秋羊、黃羊、黃鼠、糝面(碎米和羹)、蘆菔(蘿卜)、白菜、沙菌(蘑菇)、地椒(野生香料)、韭花。這組詩形象生動,膾炙人口,如稱贊馬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釀醴泉”,描寫黃羊“草美秋先腯,沙平夜不藏”,贊美沙菌“齋廚供玉食,毳索出氈車”,頌揚韭花“氣較葷蔬媚,功于肉食多”,洋溢著濃郁強烈的草原氣息。
還要說道的是,在元上都遺址西北,有一處鐵幡桿渠遺址。這條古渠,是元代著名科學家、水利學家郭守敬1298年主持修建的,它巧妙地將鐵幡桿山(蒙古語稱哈登合山)匯集的洪水引入灤河,以保護上都免遭洪澇災害。這在當時是全世界草原上最大的防洪設施,也是內蒙古草原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當年鐵幡桿山上佇立高大蘇魯錠的巨石基座至今仍存,與古渠相依相伴。元代詩人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描寫鐵幡桿下草原的美景:
鐵幡桿下草如茵,澹澹東風六月春。
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踏青人。
“龍岡勢繞三千陌,月殿香飄十二樓”
——元上都的總體布局和主要建筑
“龍岡勢繞三千陌,月殿香飄十二樓”這兩句詩,是陳孚《開平即事》第二首中的頸聯(lián)。它夸張而形象地描寫了城北的龍崗山繞襯著城內眾多街道,城中宮殿香氣飄蕩在滿城樓閣之上,也為我們描繪出了元上都的大致格局。
元上都的總體布局,從元朝皇帝避暑理政的需求出發(fā),既體現(xiàn)了中原地區(qū)都城“君臨天下”的威嚴氣勢,又符合蒙古族作為“馬背民族”的特點和“崇尚自然”的理念,被譽為“古老的草原生態(tài)城市”。全城由外城、皇城、宮城三重城組成。外城城垣呈正方形,每邊長2 200米。城內東南部是皇城,也呈正方形,每邊長1 400米?;食菛|南兩墻即是外城東墻南段和南墻東段?;食潜泵姹4嬷笃烊徊莸睾退矗腔始覉@林區(qū)域,稱為北苑、御苑或御林苑?;食俏髅鎰t是民居、商鋪、庫房和城內軍營等。外城東西兩側城墻外還有廣闊的關廂區(qū),分別稱為東關和西關,也住有許多居民和商人。
在皇城正中偏北是宮城,東西寬570米,南北長620米,略呈長方形,為皇帝后妃的居住區(qū)域,也是城中最主要的建筑群。宮城四角有角樓,東、西、南三面城墻正中開設城門,分別稱東華門、西華門、御天門,北門則直通御苑。宮城內的建筑巍峨華麗,《馬可·波羅游記》中對此贊美道:
上都城“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繪有各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
大安閣是宮城內最大的建筑,也是舉行忽里勒臺(蒙古語意為大朝會)和重大典禮的地方。此外還有設宴的地方水晶殿、學子考試選拔的地方奎章閣等。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詩云:
大安閣下晚風收,海月團團照上頭。
誰道人間三伏節(jié),水晶宮里十分秋。
詩下自注:“大安閣,上京大內也。別有水晶殿。
太平天子重文曹,閣建奎章選俊髦。
一自六龍?zhí)焐先?,至今黃帕御床高。
詩下自注:“昔文宗建奎章閣于大內?!?SPAN lang=EN-US>
此外,宮城內還有一片青草地,用欄桿護衛(wèi),不準踐踏,從忽必烈時開始形成制度,以示游牧民族不忘草原之意。明代筆記《草木子》中載:“元世祖思創(chuàng)業(yè)艱難,移沙漠莎草于丹墀,示子孫無忘草地,謂之誓儉草”。元朝蒙古族詩人達不花在《宮詞》一詩中寫道:
墨河萬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創(chuàng)業(yè)難。
卻望闌干護青草,丹墀留與子孫看。
薩都剌《上京雜詠》中亦有一首描寫這片青草地:
大野連山沙作堆,白沙平處見樓臺。
行人禁地避芳草,盡向曲闌斜路來。
御天門直對著既是皇城也是外城的南門明德門。從御天門到明德門寬闊的南北向大道,稱為御道。以御道為中軸,劃分為若干街區(qū),沿街有許多建筑物。包括元廷設在上都城的分衙和下屬官署,佛寺、孔廟、道觀、清真寺、基督教堂等各種寺廟及商肆酒樓等。詩人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描寫了御道兩旁的景象:
偶因試馬小盤桓,明德門前御道寬。
樓下綠楊樓上酒,年年萬國會衣冠。
并自注:“明德門,午門也”。
元朝皇帝推崇藏傳佛教,尊奉其首領為國師。元上都皇城內乾元寺和華嚴寺是兩處較大的佛教寺院。元代著名蒙古族詩人薩都剌《上京雜詠》中,有一首描寫了佛寺誦經情況,并介紹夏天御廚對寺院還有冰塊供應:
院院翻經有咒僧,垂簾日晝點酥燈。
上京六月涼如水,酒渴天廚更賜冰。
上都城外還有一個巨大的昔喇斡爾朵(蒙古語意為金帳或黃色宮帳),這是元朝皇帝宴請朝廷重臣和前來覲見的蒙古王公貴族、各行省主要官員的地方,可同時容納2 000多人。因為防雨而在帳頂上鋪設厚厚的棕毛,又俗稱棕殿或棕毛殿?!恶R可·波羅游記》曾對棕毛殿描述道:
用竹子作梁架,以金漆纏龍繞柱,劈竹涂金作瓦,殿內壁畫花草百鳥,外用彩繩牽拉固定,高達百尺,可容納數(shù)千人同時進餐,故也稱為“竹宮”。
薩都剌在《上京雜詠五首》中描寫棕毛殿:
沙苑棕毛百尺樓,天風搖曳錦絨鉤。
內家宴罷無人問,面面珠簾夜不收。
同宮城內豪華高大的宮殿相反,城內外的普通百姓、牧民居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和氈房(即蒙古包),甚至還有半地穴式的簡陋房子,僅可棲身。馬祖?!渡暇┖苍窌鴳选分杏小巴练客ɑ馂殚L炕,氈屋疏涼啟小欞”的記述,柳貫《上都詩》中有“雪毳千家?guī)?,冰飄百眼泉”的描寫,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灤京九月雪花飛”,“土屋人人愁出戶”的感受。
“時巡歲歲還京樂,別換新聲被管弦”
——元朝皇帝在上都的活動
元代中期曾任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學士承旨的張翥,曾寫《上京秋月》組詩,其中一首概括了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間的活動:
水繞云回萬里川,烏飛不下草連天。
歌殘敕勒風生帳,獵罷閼氏雪沒韉。
紅頰女兒花作隊,紫髯都護酒如泉。
時巡歲歲還京樂,別換新聲被管弦。
從忽必烈開始,元朝皇帝每年三四月從大都來到上都駐夏,一般到八九月才返回大都。大都與上都之間的驛道就有四條,皇帝及扈從赴上都,是出建德門,經昌平過居庸關,然后北行穿古長城經沽源到達,全程300余公里。曾任秘書監(jiān)丞的李孝光《送閣學士赴上都》中描寫了出行情況:
從官萬騎擁鸞輿,東閣詞臣載寶書。
雨過草肥金絡馬,月明山轉紫駝東。
皇帝鸞輿到達上都城后,從御天門到下榻宮殿玉階前有教坊組織的舞女在前面載歌載舞,既表歡迎又作引導。隨后皇帝與王公大臣共同赴宴。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對此描寫道:
又是宮車入御天,麗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稱賀天顏喜,壽酒諸王次第傳。
詩下自注:“千官至御天門俱下馬徒行,獨至尊騎馬獨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導,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樣,至玉階乃止。內門曰御天之門?!蔽枧畟冞呅羞M邊歌舞,而且能舞出“天下太平”字樣,反映了她們高超的舞蹈藝術水平。
元朝皇帝在上都半年的時間里,主要精力還是處理軍國大事,包括舉行朝會,頒布詔書,會見蒙古宗王、行省官員及外國使節(jié)、賓客等。楊允孚《灤京雜詠》中“龍駒河北王來覲,直入金門下馬行”,反映了蒙古宗王前來覲見的情況;“曙色蒼茫閶闔開,相君有奏入蓬萊”,反映了各地官員前來奏報的情況。
遇有皇帝頒發(fā)重大決策詔諭時,在御天門前舉行隆重的詔書宣讀儀式,然后通往大都傳發(fā)全國各地。元朝也曾任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的胡助《灤陽雜詠十首》中有一首描寫道:
御天門外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
九洲四海服訓誥,萬年天子固皇圖。
此外,元朝皇帝還要進行祭祀、宴請、佛事、狩獵和一些娛樂休閑活動。這些活動既體現(xiàn)和傳承著蒙古族的古老習俗,也起著樹立權威、廣施恩惠、商討朝政、收服人心的重要作用。
元朝皇帝的祭祀活動包括祭天和祭祖。關于祭天活動,《元史·祭祀志》載:“每歲,駕幸上都, 以六月二十八日祭祀,謂之灑馬奶。用馬一,羯羊八,彩緞練絹各九匹,以及羊毛纏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覡及蒙古漢人秀才達官領其事,再拜告天”。薩都剌的《上京即事》中的一首,描寫了元朝皇帝的祭天活動:
祭天馬酒灑平野,沙際風來草亦香。
白馬如云向西北,紫駝銀甕賜諸王。
祭天儀式之后,便要祭祖?!疤熳优c后素服望祭此方陵園,奠馬酒,執(zhí)事者皆世臣子弟”。
宴會也是元朝皇帝在上都的一項重要活動。其中在前文所講昔喇斡爾朵舉行的宴會,是其中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的宴會,參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衛(wèi)、大臣”,一般要連續(xù)進行三天。遇有新皇即位,宴會的場面更為盛大而隆重。此外在宮城水晶殿內也舉行規(guī)模小些的宴會。這類宴會又稱為“質孫宴”或“詐馬宴”。質孫是蒙古族“顏色”的意譯,質孫服即顏色完全一樣的衣冠,赴宴者都要統(tǒng)一穿皇帝所賜質孫服,而且三天宴會中每天的質孫服都顏色不同。詐馬,蒙古語意為去除毛發(fā)的家畜,是一種分食整羊整牛的傳統(tǒng)飲食。質孫宴或詐馬宴,也是最完整薈萃了蒙元禮儀、美食、音樂、舞蹈、服飾諸方面的宮廷宴會。
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記述了赴宴的場景:
千官萬騎到山椒,個個金鞍雉尾高。
下馬一齊催入宴,玉闌干外換宮袍。
并自注:“每年六月三日詐馬筵席,所以喻其盛事也。千官以雉尾飾馬,入宴”。赴宴者所騎良馬要配以鑲金的馬鞍,并用鳥羽裝飾。到了金帳前,換上統(tǒng)一的質孫服,莊重進入宴會場地。
曾任元朝吏部侍郎、戶部尚書的貢師泰,曾有一首《上都詐馬大燕》(燕通宴)一詩,描寫了宴會的盛大場面和主要過程:
卿云弄彩日重暉,一色金沙接翠微。
野韭露肥黃鼠出,地椒風軟白翎飛。
水精殿上開珠扇,云母屏中見袞衣。
走馬何人偏醉甚,錦鞲賜得海青歸。
在祥云繚繞、陽光明媚的日子,在水草豐美、鳥獸歡唱的季節(jié),皇帝在豪華的宮殿里宴請群臣,群臣盡興,略有醉意,離開時還能得到皇帝親賜的禮物——獵鷹海東青。
質孫宴或詐馬宴的飲食十分豐富精美,其原料來自山南海北不同的產地。袁桷在《伯庸開平書事次韻》詩中寫道:
桂蠹除煩來五嶺,冰蠶卻暑貢三齊。
金罌醅重凝花露,翠釜膏浮透杏泥。
有安神作用的名貴食品桂蠹來自廣東五嶺一帶,身著涼爽的名貴絲品來自山東地區(qū)。金杯中的貢酒如同花上的露水一樣清香,火鍋中的食品如同果醬一樣香甜。
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寫道:
嘉魚貢自黑龍江,西域蒲萄酒更良。
南土至奇夸鳳髓,北陲異品是黃羊。
詩下自注:“黑龍江產哈巴爾圖魚。鳳髓,茶名。黃羊,北方所產,御膳用。”
這兩首詩一方面反映了統(tǒng)治者的奢華,一方面也說明了元朝疆域的廣大和道路的暢通。
在宴會上,有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歌舞表演助興。君臣賓朋們也往往齊唱頌歌、翩翩起舞。薩都剌在《上京雜詠》中寫道:
其一:一派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
諸生舞蹈千官賀,高捧蒲萄壽兩宮。
其二:涼殿參差翡翠光,朱衣華帽宴親王。
紅簾高卷香風起,十六天魔舞袖長。
第一首詩描寫了在宮廷音樂聲中,參加宴會的人們跳起舞蹈,并高捧葡萄美酒,向皇帝皇后祝福。第二首詩描寫了在宴會進行過程中,十六名舞女跳起了婀娜多姿的元代宮廷舞蹈。
元朝皇帝為宣揚藏傳佛教,從1270年起,按照帝師八思巴的旨意,除了每年二月十五日在元大都舉行“游皇城”佛事活動外,每年六月十五日也在上都城內舉辦“游皇城”活動?!坝位食恰睍r,置白傘蓋1個,頂用素緞,用紙金書寫梵文,稱為鎮(zhèn)伏邪魔護安國剎,用諸色儀仗導引, 自西華門登上皇城,在鼓樂聲中游轉皇城一周。
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記述“游皇城”盛況:
百戲游城又及時,西方佛子閱宏規(guī)。
采云隱隱旌旗過,翠閣深深玉笛吹。
自注:“每年六月望日,帝師以百戲入內,從西華入,然后登城設宴,謂之游皇城也”。
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間,還經常進行狩獵活動,以保持強健體魄和尚武精神。特別是到了秋季,天高氣爽,草茂獸肥,更是狩獵的好時機。元朝官員周伯琦的《立秋日書事》,描寫了元朝皇帝的秋季狩獵活動場面:
涼亭千里內,相望列東西。
秋彌聲容備,時巡典禮稽。
鴇鳧隨失落,豭鹿應弦迷。
乾豆歸時薦,康莊頌耄倪。
涼亭分為東涼亭和西涼亭,遺址分別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多倫縣和河北省沽源縣境內,均為元朝皇帝的狩獵地。在狩獵時,大鴇野鴨等野禽隨著弓箭的響聲落到地下,野豬野鹿等野獸被追趕得慌不擇路。詩中對元朝皇帝的狩獵場景和嫻熟箭術,描寫得鮮活靈動,使人如臨其境。
因為東涼亭建有距上都最近的一處行宮,而且灤河流到這里后,又匯集了幾條河水,水面寬闊,水勢浩淼,元朝皇帝常在這里乘船游覽休閑。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描寫了這一場景:
東涼亭下水溶溶,敕賜游船兩兩紅。
回紇舞時杯在手,玉奴歸去馬嘶風。
皇帝在所乘游船上,既欣賞河岸美景,也欣賞船上表演的各種歌舞。其中一種舞蹈是回紇族的少女手持酒杯,一邊叩擊一邊起舞??梢娫隙几髅褡逦璧傅姆睒s,也說明流傳至今的“酒盅舞”源遠流長。秋后,元朝皇帝及扈從就從上都返回大都。周伯琦《九月一日還自上京途中紀事》,描寫了返途情況和秋日草原風光:
九月灤陽道,寒煙暗遠垌。
有山皆積雪,無水不成冰。
獵犬高于鹿,鳴鴉大似鷹。
欲為風土記,問俗果憑誰。
隨著皇帝、外國使者、諸王和商人亦紛紛離去,元上都開始沉寂下來。在漫長而嚴寒的冬季,除了當?shù)氐哪撩窈褪止I(yè)者外,就是留守的少數(shù)官吏和負責守衛(wèi)城垣的將士。
“輝煌千舍區(qū),奇貨耀出日”
——元上都的獨特風情和繁華景象
元上都周圍的金蓮川草原水草豐美, 自古以來就是優(yōu)良的牧場。這里的蒙古族牧民,積累了豐富的養(yǎng)畜、打獵經驗。元上都建成之后,對畜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增多,促進了這里牧業(yè)和獵業(yè)的發(fā)展,其中上都河馬是體格健壯、胸廓身長、耐力持久的優(yōu)良馬種。正藍旗現(xiàn)在每年都要舉辦“馬文化節(jié)”,主要有耐力馬、顛馬、走馬、速度馬、馬術等比賽,表演打馬鬃、牽馬、馴馬,舉行馬奶宴等內容。
薩都剌的《上京即事》中有一首詩描寫了牧民的游牧生活: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牧民在游牧過程中,還抽空打獵。柳貫《后灤水秋風詞》中描寫丈夫狩獵妻子駕車的情景:
旋卷木皮斟醴酩,半籠羔帽敵風沙。
丈夫狩獵婦當御,水草肥甘行處家。
到了秋天,牛羊肥壯,但這里的牧民更為忙碌,為過冬做準備。
楊允孚《灤京雜詠》有一首詩寫道:
紫菊花開香滿衣,地椒生處乳牛肥。
氈房納實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糞歸。
并自注:“紫菊花惟灤京有之,名公多見題品。地椒草牛羊食之,其肉香肥。納實,蒙古茶”。
上都作為元代的夏都,每年皇帝來這里駐蹕期間,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人員大量集中在這里。前來朝覲的蒙古諸王帶來大量牲畜,氈車如雪,白馬如云,牛羊撒滿草原。各地商販也蜂擁而至,酒樓店肆紛紛開張。人員的激增對糧食和日用品的需求大量增加,還有許多商品在這里集散,因而促進了當?shù)厥止I(yè)、運輸業(yè)和商貿業(yè)的發(fā)展。
上都的手工業(yè)生產已趨專門化,有制奶食、制氈、制革、制甲、織染、釀酒、鐵器冶鑄、金銀器制造、磚瓦燒造、山林采伐等,行業(yè)俱全?!对贰酚涊d,1293年(至元三十年),上都工匠有2 999戶,手業(yè)工管理機構和廠局120余處。其中有專門的皇家奶食供應基地。奶食蒙古語稱“查干伊德”,意為純潔、吉祥,分為奶食品和飲料兩大類,奶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子、奶油等幾十種,飲料有奶茶、奶子酒、酸奶等。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描寫奶食在當?shù)孛癖婏嬍持械闹匾饔茫?SPAN lang=EN-US>
不須白粲備晨炊,乳酪羊酥塞北奇。
泥土炕床銀甕酒,佳人椎髻語侏離。
早餐不用專門去做,現(xiàn)成的奶酪和羊肉就足夠了,泥土炕上銀甕中馬奶酒也隨便喝,只是發(fā)式如椎的婦女由于操少數(shù)民族語言而聽不懂她所講的話。至今正藍旗仍延續(xù)元代奶食制作的傳統(tǒng)工藝,并被文化部命名為“查干伊德文化之鄉(xiāng)”。
為適應各種商品物資集散流通的需要,元上都一帶的運輸業(yè)也興旺起來。運輸業(yè)以各種畜力為主,長途運輸則以駝運為主。元代詩人乃賢《塞上五曲》中有一首寫道:
雜沓氈車百輛多,五更沖雪渡灤河。
當轅老嫗行程慣,倚岸敲冰飲橐駝。
這首詩既反映了駝運的繁榮,也反映了駝運人生活的艱辛。
在元朝皇帝駐蹕期間,這里就成為全國重要的商貿中心。在上都城郊,“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賬房亂如云”,上都城內,“太平樓上客紛紛”,“初更燈火鐵樓東”。袁桷在上都供職時寫作的《開平十詠》中的一首詩寫道:
煌煌千舍區(qū),奇貨耀出日。
方言互欺詆,粉澤變初質。
開張益茗酪,談笑合膠漆。
在鱗次櫛比的房舍,各種貨物無奇不有,各種方言相互交流,客商們飲茶洽談,在談笑中就達成了買賣協(xié)議。這首詩,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上都繁華的商貿情況?!恶R可·波羅游記》中還寫道:
“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價值的東西也都會集中在這個城里,尤其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契丹各省和帝國其他地方,凡有價值的東西也都運到這里,以滿足來京都經商而住在附近的商人的需要。這里出售的商品數(shù)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因為僅馬車和驢車運載生絲到這里的,每天就不下千次。我們使用的金絲織物和其他各種絲織物,也在這里大量地生產?!?SPAN lang=EN-US>
在上都經商游覽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員。胡助所寫的《灤陽》詩中描述了南方人被夏日草原美景美酒陶醉的情景:
朝來雨過黑山云,百眼泉生水草新。
長夏蚊蠅俱掃跡,葡萄馬湩醉南人。
在上都,還有來自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老外”。貢詩泰在《灤水曲》中寫道:
椎髻使來交趾國,橐駝車宿李陵臺。
遙聞徹夜鈴聲過,知進六宮瓜果回。
交趾國在遙遠的中印半島,李陵臺在元上都西南,因傳說漢代名將李陵在此居住過而得名。他們的駝隊夜間還在行進,向上都皇宮內進貢瓜果。
楊允孚的《灤京雜詠》中有一首詩寫道:
怪得家僮笑語回,門前驚見事奇哉:
老翁攜鼠街頭賣,碧眼黃髯騎象來。
在街頭叫賣黃鼠的老翁,長著藍眼睛黃胡子、騎著大象在街頭行走的白種人,使幼僮感到十分好奇有趣。這兩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元上都的開放程度和繁華景象。
從1358年元上都首次被焚毀到今天,600多年過去了。但值得慶幸的是,至今元上都城垣基本保存完好,宮殿門樓等建筑物遺跡的臺基仍清晰可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自治區(qū)進一步加強了對元上都遺址的保護和發(fā)掘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元上都及其周邊所形成的蒙古語標準音,包括長調在內的蒙古族歌舞、民間詩歌、那達慕大會等文化遺產薪火相傳,并在新時期不斷發(fā)揚光大。
元代吟詠元上都的詩詞,幾乎與元王朝的興衰相始終。作為元上都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元代不少史籍史料失傳的情況下,不但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而且是我們研究元上都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外交諸方面極為重要的史料,值得今人們認真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發(fā)掘。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