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i id="b6qjf"><ins id="b6qjf"></ins></i>

      1. <p id="b6qjf"><ins id="b6qjf"><optgroup id="b6qjf"></optgroup></ins></p>

        1. <source id="b6qjf"></source>
          1. <p id="b6qjf"><ins id="b6qjf"><optgroup id="b6qjf"></optgroup></ins></p>

            基督教宗派

            發(fā)布時間:2019-03-18 【字體:
            •  

              根據(jù)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57年統(tǒng)計,全區(qū)共有基督教派別12個。民國35年(1946)在陜壩還成立了“基督教安喜諾會”?,F(xiàn)在有資料的只有10個。

              一、內(nèi)地會

              早期基督教只傳入中國沿海一帶。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賠款后,清政府允許外國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入中國內(nèi)地,故而將外國人傳入中國“內(nèi)地”的基督教會統(tǒng)稱之為“內(nèi)地會”。

              最早傳入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內(nèi)地會是美國的“宣道會”,后來有英國、挪威、丹麥等國的基督教人士。義和團運動之后,瑞典由于沒有向中國出兵,所以瑞典取得了英國和美國的同意后,協(xié)同英國在內(nèi)地傳教,所以內(nèi)地會也叫“協(xié)同會”。又由于受瑞典國內(nèi)的差遣來中國內(nèi)地傳教,所以內(nèi)地會也稱為“西差會”。全區(qū)的內(nèi)地會雖然有多個國家的,但最后主要以瑞典國的內(nèi)地會為主,分布到西部區(qū)的大部分城鎮(zhèn)鄉(xiāng)村。其中尤以歸化城、包頭市和薩拉齊鎮(zhèn)為主,不僅輻射向其臨近縣和鄉(xiāng)鎮(zhèn)村,而且傳播到了河套一帶的縣和鄉(xiāng)鎮(zhèn)村。

              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內(nèi)地會的教堂有3個:(1)舊城縣府街的教堂,時稱北堂,由瑞典國的麥理直牧師所建,接替麥牧師的是栩樹葉夫婦,之后又由義貝理、義達理夫婦主持,最后一任是約翰生教師。民國27年(1938),中國的韓桂牧師主持工作。(2)舊城通順街教堂,始建于民國10年(1921),由瑞典國的瑞聞生牧師所建,后來由其妹妹瑞惠孫教師和愛牧師主持工作,最后由魏牧師夫婦擔任。該堂的中國牧師是賈義牧師(“文化大革命”期間去世)。(3)新城西街教堂,由瑞典國的林教師所建,后由小林教師主持工作。中國牧師是王登云,長老是王世英。該堂另在新城南街東落鳳街西口設有一外堂,專門對尚未信教的人傳福音。3個教堂共有信徒1000人左右。

              “文化大革命”后落實宗教政策,按照市城建規(guī)劃將新城西街教堂遷建在新城南街,后又翻建了通順街教堂。早期教會的工作,由瑞典國的牧師主持,每年舉行1次年會,研究決定教會的有關重大事宜。同時也聘用和雇用一些信徒協(xié)助教會的工作,如韓桂、曹毅之、王世英、曹守堅、王登云,曹維屏等人。當時歸綏的教會還編寫了《靈歌選錄》《福音聲》;舉辦過“道學班”(相當于現(xiàn)在的神學學校),培養(yǎng)教牧人員;另外創(chuàng)辦過培真小學和建立西醫(yī)診所。

              包頭市內(nèi)地會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瑞典國閆德生創(chuàng)建,民國2年(1913年),瑞典國伊登榜來包與閆牧師一同布道。民國6年(1917),閆德生在包頭(今東河區(qū))呂祖廟東面購地建筑一大教堂(后通稱為西堂)。民國7年(1918),瑞典的克魯森牧師和克爾順夫婦來包頭傳道。民國13年(1924),瑞聞生來包頭買下大圪料街22號的大院,于民國18年(1929年)建成大禮拜堂(后稱東堂),同時在草市街建一布道所。民國24年(1935),包頭成立內(nèi)地會分會(地方教會),牧師為劉武、張重義和宣秀英為傳道員。由教徒安玉成在西腦包前街46號院買地建堂。先后在包頭的傳教外國人士還有勇魁士女教士、山黨玉女教士、白克倫女教士等。

               

               

              1929年瑞典籍牧師瑞聞生在包頭市大圪料街22號建成禮拜堂(后稱東堂)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薩拉齊耶穌堂瑞典牧師鄂必格夫婦回國述職

               

              薩拉齊的內(nèi)地會(今土默特右旗薩拉齊鎮(zhèn))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瑞典國的鄂必格牧師創(chuàng)建“薩拉齊耶穌堂”,在城內(nèi)大西街購地20畝,建一人字形的男女信徒分開坐的大教堂,能容納1500人,鐘樓高三層樓房,當時可稱之為宏偉建筑。次年,堂內(nèi)建立了三妙救嬰院,專門收養(yǎng)被遺棄的嬰兒,到民國29年(1940年)止共收養(yǎng)孤兒1006人。民國4年(1915),該堂創(chuàng)辦三妙女校,由瑞典女教士達理白擔任校長,辦學35年,畢業(yè)學生千余人。同年,在教堂東側(cè)成立“育英小學”。于民國37年(1948)止,共畢業(yè)學生3000余名。鄂必格于民國5年(1916)去世,死于霍亂病,后由瑞典籍牧師畢德順主持教堂。該堂先后還創(chuàng)建西醫(yī)診所和助產(chǎn)醫(yī)院。隨著信徒的增多,教會活動逐漸向農(nóng)村發(fā)展,建立多處分會。民國1718年(19281929),綏遠省大旱,城鄉(xiāng)災民遍地,薩拉齊教堂與華洋義賑會成立平糶局,設立4個粥場放飯救濟災民,救濟150萬人次。民國18年(1929),畢德順死于傷寒。先后來薩拉齊教會的瑞典人還有史必善、白教師、安德順夫婦、法蘭德、奚文圣夫婦等。在該堂工作的最早的中國牧師是葛明洲,后來有郭葆光、閆貞儒等。

               

               

              1931113日,綏遠薩縣中華基督教協(xié)同會成立并恭賀新選葛牧師明洲紀念攝影

               

              扒子補隆基督教堂(今烏拉特前旗新安鎮(zhèn))該堂由美籍瑞典人費安河(又名費爾靈頓)創(chuàng)建,并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返安北扒子補隆,向清政府索賠義和團造成的損失,取得了425頃(42 500畝)土地的所有權。在索賠的土地上建教堂、修城堡、養(yǎng)教兵、辦教會學校、辦嬰兒院。雇長工經(jīng)營土地,出租土地。當時有雇工200余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費安河開挖了一條長50余華里的灌概渠(引黃河水),人稱“洋人渠”。后改名為民復渠,此渠現(xiàn)在仍在使用中。此渠的灌概吸引了不少農(nóng)民來此定居,信徒迅速增多。與此同時教會還經(jīng)營了油坊、碾磨房、育樹、種菜等。扒子補隆教會還向五原、大佘太擴展,并建立了分會。除吸納大量漢族教徒外,還吸收蒙古族教徒,設立“蒙古福音會”,印行蒙古文圣經(jīng)。先后到扒子補隆傳教的牧師有:瑞典人郭蘭發(fā)、美籍瑞典人旦樂森、安牧師、美籍芬蘭人聶爾門,瑞典人普博愛,美國人李德洪、耿賽爾等十名外國傳教人士,信徒達200余人。

              赤峰市的內(nèi)地會屬英國圣公會。民國元年(1912),英國圣公會在赤峰建立駐在地。先在二中街東頭路南建起福音堂,后又在五中街路南剪子胡同口處修建1所福音堂,以上二堂俗稱為東堂、西堂。東堂供男教友作禮拜,由英籍牧師奧立佛·司德牧師主持,西堂則由英國女牧師夏曙光主持。另外英籍牧師穆如農(nóng)在林西開設英東醫(yī)院,同時還聘請劉顯真協(xié)助開展傳教活動。到30年代初,教會擴展到林西、林東建立教點,信徒達200余人。于民國17年(1928)教會遷到糧市路東北角,并且大興土木建起了豪華的新福音堂。赤峰淪陷以后,教會活動受限。到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日斷交,日本強迫所有英國人回國。教會由劉顯真牧師主持。民國23年(1934),日本教會進入赤峰,由日本牧師福井二郎在電廠建福音堂。該堂屬承德教會管轄,承德派王玉新牧師常駐赤峰。民國29年(1940),英國牧師回國后,兩個教會合并,由王玉新、劉顯真共同主持教會工作。民國36年(19475月,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赤峰市教會解散。其教產(chǎn)由當?shù)卣邮铡?SPAN lang=EN-US>

              二、華人創(chuàng)辦的教會

              (一)神召會

              40歲的李金彪開始信仰耶穌,是在大同市美國人蘭夫南牧師創(chuàng)辦的信義會受洗。后在信義會學道3年,開始傳揚福音,并被立為中國牧師。此人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不甘心于外國人所辦教會的轄制,退出了“西差會”。按照圣經(jīng)的教義,自己辦起了教會——神召會。于民國7年(1918)首先在豐鎮(zhèn)創(chuàng)辦了神召會。民國10年(1921),他在歸綏市創(chuàng)辦了神召會,隨著信徒的增加,先在舊城上柵子街租房作為教堂。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有信徒劉慎行醫(yī)生捐獻資金,在舊城東馬道巷新建了教堂,并由信徒捐資在新城五區(qū)后巷(今總局街)改建了靈修院1處。另外,在當時綏遠省政府的重視和資助下,在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敬老院址)辦起了孤兒院。

              包頭市的神召會創(chuàng)建于民國16年(1927),也是李金彪牧師所創(chuàng)建,先后有劉佩然、高慧生、陳仰郇為傳道員。民國18年(1929),豐鎮(zhèn)神召會的張愚深來包頭傳道。民國25年(1936)教徒增加至300余人,由信徒集資在包頭東河區(qū)將西門大街10號院買下,作為教會的基地,并于民國33年(1944)在該院建造大禮拜堂。這時賈子豐為教會長老,劉鎮(zhèn)遠、程培基等人為長老執(zhí)事,沈玉山為客居牧師。神召會的信徒以小手工業(yè)者為多,如歸綏市的趙記工廠、包頭的八福工廠等。神召會傳播、壯大很快,迅速在陶林、薩縣、五原、百川堡、陜壩、臨河建立了分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僅歸綏市的信徒就有500多人。神召會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也曾接受過美國“信義會”史以禮女教師的少量捐贈,但就整體而言,教會資金主要來源是靠信徒的捐贈和奉獻,而與“西差會”沒有絲毫的經(jīng)濟來往。神召會的主要特點是:(1)真正是華人獨立辦的教會:(2)信徒以平民百姓,小手工業(yè)者為主。神召會是自治、自傳、自養(yǎng)的教會。最后提一句李金彪牧師為創(chuàng)建神召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金彪被聘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第一屆常委,于1957年在呼和浩特市逝世。薩拉齊由陳改鈴、吳先女負責。陜壩神召會于民國23年(1934年)由李道祥牧師與張獻清創(chuàng)建,后由梁羨功主持教務。

              (二)自立會

              自立會又稱“圣靈會”,該會的特點是重視“圣靈”工作,有唱道的習慣,就是以唱代講、以唱代說,同時就唱就跳,叫做跳靈舞。所以有的地方也把自立會稱之為“跳跳會”,這一點是與其他教會有所不同的。該會另一特點是,特別注重在農(nóng)村傳教,發(fā)展農(nóng)村的信徒。自立會是名副其實的“自立”,自始至終與外國人沒有絲毫的瓜葛,是真正的自立、自傳、自養(yǎng),是獨立自主的教會。

              自立會多數(shù)是由“西差會”分離出來的,原因是在處理教務上與外國人發(fā)生分歧意見而自立教會。民國15年(1926)薩拉齊由郭興仁從內(nèi)地會分出,成立了薩拉齊自立會。在城內(nèi)忻州巷南口購置教堂,后由郭芝瑞任牧師,有信徒100余人。歸綏市于民國18年(1929)由樊海牧師創(chuàng)辦自立會。教堂設在舊城清泉街,后由喬麟牧師主持工作。1958年,后任呼和浩特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任。

              包頭市自立會創(chuàng)辦于民國19年(1930),在車市街路北李姓院內(nèi)。主要傳道人有山西忻縣的石達成,呼和浩特市的樊海牧師和薩拉齊的郭興仁牧師,后有北京的姜永山。民國24年(1935),租大仙廟姓梁的1處院子聚會。民國32年(1943),購置黃土渠的4號院作為教堂。王有珠為長老。負責人有王富泉,喬萬才、楊茂庭等人。

              (三)基督教聚會處

              聚會處始創(chuàng)于上海,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開始迅速向全國各地傳播,聚會處是后起的一個較大的教派。聚會處的建立,從負責人到信徒,多數(shù)來自內(nèi)地會,當時有偷“羊”之說(因圣經(jīng)中把信徒稱為耶穌基督的羊羔)。

              聚會處的另一個特點是以突出地方性為主,故亦有“地方教會”之稱,一切事情均以地方為主,不依靠老教會,不受“西差會”的管轄,經(jīng)濟上獨立自主,主要依靠信徒的捐資和奉獻。在教義上,聚會處自認為完完全全地按照《圣經(jīng)》中的教導去做,故亦有偏頗之處。比如《圣經(jīng)》中記載:“提摩太前書中有: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這就不顧及社會的進步,婦女的解放,而教條地不準婦女講道,更不準當牧師。諸如此類的偏激教條,致使聚會成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一度不參加“三自”愛國會,在基督教界造成了不良影響。

              從抗日戰(zhàn)爭初期始,聚會處在西部地區(qū)得到了擴展,歸綏于民國30年(1941)組建聚會處,創(chuàng)辦人是劉秉忠,教堂設在舊城大西街龍門店巷。民國31年(1942),北京的聚會處負責人欒腓力在包頭市成立聚會處。后由包頭市的郝秉忠引薦到薩拉齊,由內(nèi)地會的閆迦勒脫離了內(nèi)地會,組建了聚會處,在城內(nèi)大北街租賃房屋聚會。聚會處在河套地區(qū)擴展更為迅速。民國29年(1940),朱幫仁到陜壩建立聚會處,信徒100多人。民國33年(1944),在蠻會(今杭錦后旗永勝鄉(xiāng)所在地)天主教堂西側(cè)建立聚會處。民國34年(1945),由傅作義35軍秘書王均佑、縣參議陶潛、三軍醫(yī)院院長郭治躍,在陜壩建聚會處教堂,信徒80余人。民國34年(1945),在米倉縣(今杭錦后旗三道橋鄉(xiāng)所在地)辦起聚會處1所,信徒60余人。民國36年(1947),在五原縣辦起了聚會1所,由李庸九、王竹心、梁廷周負責,信徒40余人。民國37年(1948),在臨河辦起了聚會處1所,劉德、王高亨負責,信徒30余人。民國33年(1944),涼城的李萬義在豐鎮(zhèn)大西街建立聚會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在集寧由信徒自發(fā)組織在九龍街買了4間房做教堂,成立聚會處,至1955年停止。民國34年(1945),在卓資山縣由福音堂分出一部分教徒,在東大街瓦窯巷22號院成立聚會處,有信徒50多人。包頭聚會處成立于民國31年(1942),先租借在賈子豐的院子里,后租賃香水巷4號院,于1953年買下東門大街52號院作為教會,其主要負責人是張紹文、王毓賢、王繼榮、陳有益等人。

              三、其他教派

              (一)救世軍

              救世軍也是外國人在中國辦教的另一個教派,但不是“內(nèi)地會”系統(tǒng)。其總部設在美國。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他們的組織,其聲勢浩大,規(guī)模也不小。他們的特點是,其組織形式完全模仿軍隊,傳道人均稱為軍官。身穿不同等級的救世軍軍服,很有氣魄,所以其他教會稱他們?yōu)椤笆浪着伞?,他們也很注重傳福音。救世軍備有洋鼓、洋號、手鼓、鑼、鈸等各種樂器,傳道時鼓樂齊鳴,熱鬧非凡。很能吸引一些年輕人參與,但真心歸順上帝的信徒卻寥寥無幾??谷諔?zhàn)爭后期,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日美斷交,美國斷絕了對該會的支持,故華北救世軍總會宣布解散了內(nèi)蒙古各會點。民國5年(1916),瑞典白西先在豐鎮(zhèn)建立了救世軍,后由芬蘭人杜云接管;民國15年(1926),傳入歸綏市,在舊城小召前設有1所教堂。

              (二)安息日會

              安息日會稱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總部設在美國。該會根據(jù)《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二章1節(jié)~2節(jié)所記述的:“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作已經(jīng)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工作,安息了?!痹摃J為這是上帝為人類建立的第一個制度,要人類守安息日(星期六)為圣日。并要求信徒遵守10條誡命,這是該會和其他教會的主要區(qū)別。他們堅持《舊約圣經(jīng)》的觀點,奉行不吃豬肉等條規(guī)。

              安息日會大約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教牧人員實行工資制,在傳道工作上,聽從調(diào)動。在講道方面,重視《圣經(jīng)》的預言,不重視新約中神的許諾。該會的經(jīng)費比較充足,其傳播范圍在中國也很廣,尤其在城市。民國22年(1933)初,傳入歸綏市,教堂設在舊城西50家街,負責人于存壽。因人員調(diào)動頻繁,后來的負責人有王維杰、張福恩、宿躍堂、高福堂、王德俊。包頭的安息日會組建于民國29年(1940,最早由趙福東租用瓦窯溝南口2間房,作為聚會的地方。后來,韓玉璽又租了和平路的1個門市部。之后,又在王大人巷買下7間正房,作為聚會地方。

              (三)蒙疆基督教堂

              蒙疆基督教堂亦叫“東亞傳道會”。該會是在中國被日本侵略軍侵占的淪陷區(qū)內(nèi),于民國27年(1938年)由日本扶持建立的。歸綏市的教堂設在西順城街,由日本的島村西牧師和中國的朱一清牧師負責教會的工作。由于該會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所以其他教會均與之敬而遠之,信徒也與之不敢輕易接觸。因此這個教會始終是孤立的,只是平平淡淡地度過了六七個春秋。日本投降后,該會也隨之消失。

              (四)耶穌家庭

              耶穌家庭發(fā)源于山東馬莊,由馬莊的敬奠英創(chuàng)辦。民國24(1935),山東馬莊的左頌貞、楊萬貞、趙婉貞等來包頭開辦耶穌家庭,地址在東長勝街路南焦姓院內(nèi)。他們一邊開西醫(yī)診所,一邊傳道。民國26年(1937),會址移在復成元巷2號院。何清海是東北蒙古族人,會蒙漢兩種語言,是耶穌家庭的家長。與信徒朱慧珍(助產(chǎn)士)結(jié)婚。該會有信徒145人。

              (五)耶穌布道團

              包頭耶穌布道團于民國37年(19482月成立,由原內(nèi)地會劉武牧師發(fā)起,地址在包頭市呂祖廟十字街4號院。先后有董永昌、趙興、劉新民、王登華、郭興禮等人參加。他們以布道為主,兼醫(yī)治病人,其布道的范圍主要在包頭近郊。

              (六)中華基督徒布道會

              中華基督徒布道會是由外地傳來的宗教組織。負責人是桑明耀和佟世監(jiān),地址在包頭市四店梁5號。該組織是民國36年(194711月在青島成立的。其主要的宗教活動內(nèi)容是到各地傳經(jīng)布道,與上海中華基督徒布道團屬同一組織系統(tǒng)。該會在包頭主要以近郊活動。這個布道會還有劉桐山、荊樂天等人。

               

            上一篇:
            呼倫貝爾市蒙古族的歷史沿革(截至1986年)
            下一篇:
            東正教的傳入與發(fā)展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基督教宗派

            發(fā)布時間:2019-03-18 來源:《教志>>第六篇基督教>>第一章沿革>>第二節(jié)宗派》        【字體:
            •  

              根據(jù)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57年統(tǒng)計,全區(qū)共有基督教派別12個。民國35年(1946)在陜壩還成立了“基督教安喜諾會”?,F(xiàn)在有資料的只有10個。

              一、內(nèi)地會

              早期基督教只傳入中國沿海一帶。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賠款后,清政府允許外國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入中國內(nèi)地,故而將外國人傳入中國“內(nèi)地”的基督教會統(tǒng)稱之為“內(nèi)地會”。

              最早傳入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內(nèi)地會是美國的“宣道會”,后來有英國、挪威、丹麥等國的基督教人士。義和團運動之后,瑞典由于沒有向中國出兵,所以瑞典取得了英國和美國的同意后,協(xié)同英國在內(nèi)地傳教,所以內(nèi)地會也叫“協(xié)同會”。又由于受瑞典國內(nèi)的差遣來中國內(nèi)地傳教,所以內(nèi)地會也稱為“西差會”。全區(qū)的內(nèi)地會雖然有多個國家的,但最后主要以瑞典國的內(nèi)地會為主,分布到西部區(qū)的大部分城鎮(zhèn)鄉(xiāng)村。其中尤以歸化城、包頭市和薩拉齊鎮(zhèn)為主,不僅輻射向其臨近縣和鄉(xiāng)鎮(zhèn)村,而且傳播到了河套一帶的縣和鄉(xiāng)鎮(zhèn)村。

              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內(nèi)地會的教堂有3個:(1)舊城縣府街的教堂,時稱北堂,由瑞典國的麥理直牧師所建,接替麥牧師的是栩樹葉夫婦,之后又由義貝理、義達理夫婦主持,最后一任是約翰生教師。民國27年(1938),中國的韓桂牧師主持工作。(2)舊城通順街教堂,始建于民國10年(1921),由瑞典國的瑞聞生牧師所建,后來由其妹妹瑞惠孫教師和愛牧師主持工作,最后由魏牧師夫婦擔任。該堂的中國牧師是賈義牧師(“文化大革命”期間去世)。(3)新城西街教堂,由瑞典國的林教師所建,后由小林教師主持工作。中國牧師是王登云,長老是王世英。該堂另在新城南街東落鳳街西口設有一外堂,專門對尚未信教的人傳福音。3個教堂共有信徒1000人左右。

              “文化大革命”后落實宗教政策,按照市城建規(guī)劃將新城西街教堂遷建在新城南街,后又翻建了通順街教堂。早期教會的工作,由瑞典國的牧師主持,每年舉行1次年會,研究決定教會的有關重大事宜。同時也聘用和雇用一些信徒協(xié)助教會的工作,如韓桂、曹毅之、王世英、曹守堅、王登云,曹維屏等人。當時歸綏的教會還編寫了《靈歌選錄》《福音聲》;舉辦過“道學班”(相當于現(xiàn)在的神學學校),培養(yǎng)教牧人員;另外創(chuàng)辦過培真小學和建立西醫(yī)診所。

              包頭市內(nèi)地會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瑞典國閆德生創(chuàng)建,民國2年(1913年),瑞典國伊登榜來包與閆牧師一同布道。民國6年(1917),閆德生在包頭(今東河區(qū))呂祖廟東面購地建筑一大教堂(后通稱為西堂)。民國7年(1918),瑞典的克魯森牧師和克爾順夫婦來包頭傳道。民國13年(1924),瑞聞生來包頭買下大圪料街22號的大院,于民國18年(1929年)建成大禮拜堂(后稱東堂),同時在草市街建一布道所。民國24年(1935),包頭成立內(nèi)地會分會(地方教會),牧師為劉武、張重義和宣秀英為傳道員。由教徒安玉成在西腦包前街46號院買地建堂。先后在包頭的傳教外國人士還有勇魁士女教士、山黨玉女教士、白克倫女教士等。

               

               

              1929年瑞典籍牧師瑞聞生在包頭市大圪料街22號建成禮拜堂(后稱東堂)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薩拉齊耶穌堂瑞典牧師鄂必格夫婦回國述職

               

              薩拉齊的內(nèi)地會(今土默特右旗薩拉齊鎮(zhèn))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瑞典國的鄂必格牧師創(chuàng)建“薩拉齊耶穌堂”,在城內(nèi)大西街購地20畝,建一人字形的男女信徒分開坐的大教堂,能容納1500人,鐘樓高三層樓房,當時可稱之為宏偉建筑。次年,堂內(nèi)建立了三妙救嬰院,專門收養(yǎng)被遺棄的嬰兒,到民國29年(1940年)止共收養(yǎng)孤兒1006人。民國4年(1915),該堂創(chuàng)辦三妙女校,由瑞典女教士達理白擔任校長,辦學35年,畢業(yè)學生千余人。同年,在教堂東側(cè)成立“育英小學”。于民國37年(1948)止,共畢業(yè)學生3000余名。鄂必格于民國5年(1916)去世,死于霍亂病,后由瑞典籍牧師畢德順主持教堂。該堂先后還創(chuàng)建西醫(yī)診所和助產(chǎn)醫(yī)院。隨著信徒的增多,教會活動逐漸向農(nóng)村發(fā)展,建立多處分會。民國1718年(19281929),綏遠省大旱,城鄉(xiāng)災民遍地,薩拉齊教堂與華洋義賑會成立平糶局,設立4個粥場放飯救濟災民,救濟150萬人次。民國18年(1929),畢德順死于傷寒。先后來薩拉齊教會的瑞典人還有史必善、白教師、安德順夫婦、法蘭德、奚文圣夫婦等。在該堂工作的最早的中國牧師是葛明洲,后來有郭葆光、閆貞儒等。

               

               

              1931113日,綏遠薩縣中華基督教協(xié)同會成立并恭賀新選葛牧師明洲紀念攝影

               

              扒子補隆基督教堂(今烏拉特前旗新安鎮(zhèn))該堂由美籍瑞典人費安河(又名費爾靈頓)創(chuàng)建,并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返安北扒子補隆,向清政府索賠義和團造成的損失,取得了425頃(42 500畝)土地的所有權。在索賠的土地上建教堂、修城堡、養(yǎng)教兵、辦教會學校、辦嬰兒院。雇長工經(jīng)營土地,出租土地。當時有雇工200余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費安河開挖了一條長50余華里的灌概渠(引黃河水),人稱“洋人渠”。后改名為民復渠,此渠現(xiàn)在仍在使用中。此渠的灌概吸引了不少農(nóng)民來此定居,信徒迅速增多。與此同時教會還經(jīng)營了油坊、碾磨房、育樹、種菜等。扒子補隆教會還向五原、大佘太擴展,并建立了分會。除吸納大量漢族教徒外,還吸收蒙古族教徒,設立“蒙古福音會”,印行蒙古文圣經(jīng)。先后到扒子補隆傳教的牧師有:瑞典人郭蘭發(fā)、美籍瑞典人旦樂森、安牧師、美籍芬蘭人聶爾門,瑞典人普博愛,美國人李德洪、耿賽爾等十名外國傳教人士,信徒達200余人。

              赤峰市的內(nèi)地會屬英國圣公會。民國元年(1912),英國圣公會在赤峰建立駐在地。先在二中街東頭路南建起福音堂,后又在五中街路南剪子胡同口處修建1所福音堂,以上二堂俗稱為東堂、西堂。東堂供男教友作禮拜,由英籍牧師奧立佛·司德牧師主持,西堂則由英國女牧師夏曙光主持。另外英籍牧師穆如農(nóng)在林西開設英東醫(yī)院,同時還聘請劉顯真協(xié)助開展傳教活動。到30年代初,教會擴展到林西、林東建立教點,信徒達200余人。于民國17年(1928)教會遷到糧市路東北角,并且大興土木建起了豪華的新福音堂。赤峰淪陷以后,教會活動受限。到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日斷交,日本強迫所有英國人回國。教會由劉顯真牧師主持。民國23年(1934),日本教會進入赤峰,由日本牧師福井二郎在電廠建福音堂。該堂屬承德教會管轄,承德派王玉新牧師常駐赤峰。民國29年(1940),英國牧師回國后,兩個教會合并,由王玉新、劉顯真共同主持教會工作。民國36年(19475月,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赤峰市教會解散。其教產(chǎn)由當?shù)卣邮铡?SPAN lang=EN-US>

              二、華人創(chuàng)辦的教會

              (一)神召會

              40歲的李金彪開始信仰耶穌,是在大同市美國人蘭夫南牧師創(chuàng)辦的信義會受洗。后在信義會學道3年,開始傳揚福音,并被立為中國牧師。此人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不甘心于外國人所辦教會的轄制,退出了“西差會”。按照圣經(jīng)的教義,自己辦起了教會——神召會。于民國7年(1918)首先在豐鎮(zhèn)創(chuàng)辦了神召會。民國10年(1921),他在歸綏市創(chuàng)辦了神召會,隨著信徒的增加,先在舊城上柵子街租房作為教堂。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有信徒劉慎行醫(yī)生捐獻資金,在舊城東馬道巷新建了教堂,并由信徒捐資在新城五區(qū)后巷(今總局街)改建了靈修院1處。另外,在當時綏遠省政府的重視和資助下,在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敬老院址)辦起了孤兒院。

              包頭市的神召會創(chuàng)建于民國16年(1927),也是李金彪牧師所創(chuàng)建,先后有劉佩然、高慧生、陳仰郇為傳道員。民國18年(1929),豐鎮(zhèn)神召會的張愚深來包頭傳道。民國25年(1936)教徒增加至300余人,由信徒集資在包頭東河區(qū)將西門大街10號院買下,作為教會的基地,并于民國33年(1944)在該院建造大禮拜堂。這時賈子豐為教會長老,劉鎮(zhèn)遠、程培基等人為長老執(zhí)事,沈玉山為客居牧師。神召會的信徒以小手工業(yè)者為多,如歸綏市的趙記工廠、包頭的八福工廠等。神召會傳播、壯大很快,迅速在陶林、薩縣、五原、百川堡、陜壩、臨河建立了分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僅歸綏市的信徒就有500多人。神召會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也曾接受過美國“信義會”史以禮女教師的少量捐贈,但就整體而言,教會資金主要來源是靠信徒的捐贈和奉獻,而與“西差會”沒有絲毫的經(jīng)濟來往。神召會的主要特點是:(1)真正是華人獨立辦的教會:(2)信徒以平民百姓,小手工業(yè)者為主。神召會是自治、自傳、自養(yǎng)的教會。最后提一句李金彪牧師為創(chuàng)建神召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金彪被聘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第一屆常委,于1957年在呼和浩特市逝世。薩拉齊由陳改鈴、吳先女負責。陜壩神召會于民國23年(1934年)由李道祥牧師與張獻清創(chuàng)建,后由梁羨功主持教務。

              (二)自立會

              自立會又稱“圣靈會”,該會的特點是重視“圣靈”工作,有唱道的習慣,就是以唱代講、以唱代說,同時就唱就跳,叫做跳靈舞。所以有的地方也把自立會稱之為“跳跳會”,這一點是與其他教會有所不同的。該會另一特點是,特別注重在農(nóng)村傳教,發(fā)展農(nóng)村的信徒。自立會是名副其實的“自立”,自始至終與外國人沒有絲毫的瓜葛,是真正的自立、自傳、自養(yǎng),是獨立自主的教會。

              自立會多數(shù)是由“西差會”分離出來的,原因是在處理教務上與外國人發(fā)生分歧意見而自立教會。民國15年(1926)薩拉齊由郭興仁從內(nèi)地會分出,成立了薩拉齊自立會。在城內(nèi)忻州巷南口購置教堂,后由郭芝瑞任牧師,有信徒100余人。歸綏市于民國18年(1929)由樊海牧師創(chuàng)辦自立會。教堂設在舊城清泉街,后由喬麟牧師主持工作。1958年,后任呼和浩特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任。

              包頭市自立會創(chuàng)辦于民國19年(1930),在車市街路北李姓院內(nèi)。主要傳道人有山西忻縣的石達成,呼和浩特市的樊海牧師和薩拉齊的郭興仁牧師,后有北京的姜永山。民國24年(1935),租大仙廟姓梁的1處院子聚會。民國32年(1943),購置黃土渠的4號院作為教堂。王有珠為長老。負責人有王富泉,喬萬才、楊茂庭等人。

              (三)基督教聚會處

              聚會處始創(chuàng)于上海,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開始迅速向全國各地傳播,聚會處是后起的一個較大的教派。聚會處的建立,從負責人到信徒,多數(shù)來自內(nèi)地會,當時有偷“羊”之說(因圣經(jīng)中把信徒稱為耶穌基督的羊羔)。

              聚會處的另一個特點是以突出地方性為主,故亦有“地方教會”之稱,一切事情均以地方為主,不依靠老教會,不受“西差會”的管轄,經(jīng)濟上獨立自主,主要依靠信徒的捐資和奉獻。在教義上,聚會處自認為完完全全地按照《圣經(jīng)》中的教導去做,故亦有偏頗之處。比如《圣經(jīng)》中記載:“提摩太前書中有: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這就不顧及社會的進步,婦女的解放,而教條地不準婦女講道,更不準當牧師。諸如此類的偏激教條,致使聚會成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一度不參加“三自”愛國會,在基督教界造成了不良影響。

              從抗日戰(zhàn)爭初期始,聚會處在西部地區(qū)得到了擴展,歸綏于民國30年(1941)組建聚會處,創(chuàng)辦人是劉秉忠,教堂設在舊城大西街龍門店巷。民國31年(1942),北京的聚會處負責人欒腓力在包頭市成立聚會處。后由包頭市的郝秉忠引薦到薩拉齊,由內(nèi)地會的閆迦勒脫離了內(nèi)地會,組建了聚會處,在城內(nèi)大北街租賃房屋聚會。聚會處在河套地區(qū)擴展更為迅速。民國29年(1940),朱幫仁到陜壩建立聚會處,信徒100多人。民國33年(1944),在蠻會(今杭錦后旗永勝鄉(xiāng)所在地)天主教堂西側(cè)建立聚會處。民國34年(1945),由傅作義35軍秘書王均佑、縣參議陶潛、三軍醫(yī)院院長郭治躍,在陜壩建聚會處教堂,信徒80余人。民國34年(1945),在米倉縣(今杭錦后旗三道橋鄉(xiāng)所在地)辦起聚會處1所,信徒60余人。民國36年(1947),在五原縣辦起了聚會1所,由李庸九、王竹心、梁廷周負責,信徒40余人。民國37年(1948),在臨河辦起了聚會處1所,劉德、王高亨負責,信徒30余人。民國33年(1944),涼城的李萬義在豐鎮(zhèn)大西街建立聚會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在集寧由信徒自發(fā)組織在九龍街買了4間房做教堂,成立聚會處,至1955年停止。民國34年(1945),在卓資山縣由福音堂分出一部分教徒,在東大街瓦窯巷22號院成立聚會處,有信徒50多人。包頭聚會處成立于民國31年(1942),先租借在賈子豐的院子里,后租賃香水巷4號院,于1953年買下東門大街52號院作為教會,其主要負責人是張紹文、王毓賢、王繼榮、陳有益等人。

              三、其他教派

              (一)救世軍

              救世軍也是外國人在中國辦教的另一個教派,但不是“內(nèi)地會”系統(tǒng)。其總部設在美國。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他們的組織,其聲勢浩大,規(guī)模也不小。他們的特點是,其組織形式完全模仿軍隊,傳道人均稱為軍官。身穿不同等級的救世軍軍服,很有氣魄,所以其他教會稱他們?yōu)椤笆浪着伞?,他們也很注重傳福音。救世軍備有洋鼓、洋號、手鼓、鑼、鈸等各種樂器,傳道時鼓樂齊鳴,熱鬧非凡。很能吸引一些年輕人參與,但真心歸順上帝的信徒卻寥寥無幾??谷諔?zhàn)爭后期,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日美斷交,美國斷絕了對該會的支持,故華北救世軍總會宣布解散了內(nèi)蒙古各會點。民國5年(1916),瑞典白西先在豐鎮(zhèn)建立了救世軍,后由芬蘭人杜云接管;民國15年(1926),傳入歸綏市,在舊城小召前設有1所教堂。

              (二)安息日會

              安息日會稱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總部設在美國。該會根據(jù)《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二章1節(jié)~2節(jié)所記述的:“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作已經(jīng)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工作,安息了。”該會認為這是上帝為人類建立的第一個制度,要人類守安息日(星期六)為圣日。并要求信徒遵守10條誡命,這是該會和其他教會的主要區(qū)別。他們堅持《舊約圣經(jīng)》的觀點,奉行不吃豬肉等條規(guī)。

              安息日會大約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教牧人員實行工資制,在傳道工作上,聽從調(diào)動。在講道方面,重視《圣經(jīng)》的預言,不重視新約中神的許諾。該會的經(jīng)費比較充足,其傳播范圍在中國也很廣,尤其在城市。民國22年(1933)初,傳入歸綏市,教堂設在舊城西50家街,負責人于存壽。因人員調(diào)動頻繁,后來的負責人有王維杰、張福恩、宿躍堂、高福堂、王德俊。包頭的安息日會組建于民國29年(1940,最早由趙福東租用瓦窯溝南口2間房,作為聚會的地方。后來,韓玉璽又租了和平路的1個門市部。之后,又在王大人巷買下7間正房,作為聚會地方。

              (三)蒙疆基督教堂

              蒙疆基督教堂亦叫“東亞傳道會”。該會是在中國被日本侵略軍侵占的淪陷區(qū)內(nèi),于民國27年(1938年)由日本扶持建立的。歸綏市的教堂設在西順城街,由日本的島村西牧師和中國的朱一清牧師負責教會的工作。由于該會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所以其他教會均與之敬而遠之,信徒也與之不敢輕易接觸。因此這個教會始終是孤立的,只是平平淡淡地度過了六七個春秋。日本投降后,該會也隨之消失。

              (四)耶穌家庭

              耶穌家庭發(fā)源于山東馬莊,由馬莊的敬奠英創(chuàng)辦。民國24(1935),山東馬莊的左頌貞、楊萬貞、趙婉貞等來包頭開辦耶穌家庭,地址在東長勝街路南焦姓院內(nèi)。他們一邊開西醫(yī)診所,一邊傳道。民國26年(1937),會址移在復成元巷2號院。何清海是東北蒙古族人,會蒙漢兩種語言,是耶穌家庭的家長。與信徒朱慧珍(助產(chǎn)士)結(jié)婚。該會有信徒145人。

              (五)耶穌布道團

              包頭耶穌布道團于民國37年(19482月成立,由原內(nèi)地會劉武牧師發(fā)起,地址在包頭市呂祖廟十字街4號院。先后有董永昌、趙興、劉新民、王登華、郭興禮等人參加。他們以布道為主,兼醫(yī)治病人,其布道的范圍主要在包頭近郊。

              (六)中華基督徒布道會

              中華基督徒布道會是由外地傳來的宗教組織。負責人是桑明耀和佟世監(jiān),地址在包頭市四店梁5號。該組織是民國36年(194711月在青島成立的。其主要的宗教活動內(nèi)容是到各地傳經(jīng)布道,與上海中華基督徒布道團屬同一組織系統(tǒng)。該會在包頭主要以近郊活動。這個布道會還有劉桐山、荊樂天等人。

               

            上一篇:
            下一篇: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高青县| 陆良县| 琼中| 化州市| 五大连池市| 深泽县| 灵山县| 玛曲县| 江西省| 天镇县| 惠水县| 筠连县| 宣城市| 郎溪县| 盐源县| 铜鼓县| 饶阳县| 邮箱| 平陆县| 湖北省| 红河县| 合作市| 宽城| 株洲市| 福建省| 清苑县| 汕尾市| 察雅县| 封丘县| 资中县| 冕宁县| 米林县| 浮梁县| 彭阳县| 睢宁县| 左贡县| 石嘴山市| 来安县| 汕头市| 沭阳县| 大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