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宗寺始建于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洪水泛濫,寺廟遭受嚴重的洪災。清高宗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翁牛特旗第五代札薩克朋素克按照喇嘛的意愿,把寺廟搬遷到查干布熱北山,就是現(xiàn)在梵宗寺的寺址。當年修建梵宗寺共花費白銀16萬兩,由朋素克及其福晉宋吉達籌集。建成后,乾隆皇帝御賜用四種文字親筆題寫的匾額“梵宗寺”,從此梵宗寺定為旗廟,總攬全旗喇嘛廟務,隸屬北京雍和宮直接管轄。
梵宗寺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寺院隨山勢高低呈梯式院落,布局緊湊,疏密得當。殿院有正殿與配殿作對稱式,皆為青磚灰瓦木架結構。正殿、后殿分別為重檐歇山和單檐歇山屋頂。梁枋、額枋遍布彩繪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花卉形態(tài)各異,頗具匠心。寺門均為格扇門。屋頂皆為布筒瓦頂,均有蓮花或獸面三角形式滴水和圓勾頭,正脊多為清水脊,兩端裝有龍吻。垂脊和戧脊塑有形態(tài)逼真,神態(tài)生動的垂獸、戧獸和獅、馬等,與建筑物風格協(xié)調(diào)一致,莊重美觀。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梵宗寺始建于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洪水泛濫,寺廟遭受嚴重的洪災。清高宗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翁牛特旗第五代札薩克朋素克按照喇嘛的意愿,把寺廟搬遷到查干布熱北山,就是現(xiàn)在梵宗寺的寺址。當年修建梵宗寺共花費白銀16萬兩,由朋素克及其福晉宋吉達籌集。建成后,乾隆皇帝御賜用四種文字親筆題寫的匾額“梵宗寺”,從此梵宗寺定為旗廟,總攬全旗喇嘛廟務,隸屬北京雍和宮直接管轄。
梵宗寺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寺院隨山勢高低呈梯式院落,布局緊湊,疏密得當。殿院有正殿與配殿作對稱式,皆為青磚灰瓦木架結構。正殿、后殿分別為重檐歇山和單檐歇山屋頂。梁枋、額枋遍布彩繪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花卉形態(tài)各異,頗具匠心。寺門均為格扇門。屋頂皆為布筒瓦頂,均有蓮花或獸面三角形式滴水和圓勾頭,正脊多為清水脊,兩端裝有龍吻。垂脊和戧脊塑有形態(tài)逼真,神態(tài)生動的垂獸、戧獸和獅、馬等,與建筑物風格協(xié)調(diào)一致,莊重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