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巴林右旗區(qū)域,秦朝屬東胡,西漢屬烏桓,東漢屬鮮卑,三國、西晉屬東部鮮卑。東晉前燕建熙七年(366),今旗境屬庫莫奚。隋大業(yè)八年(612),基本屬霫。唐總章二年(669),今旗境基本屬居延都督府(霫)。遼天慶元年(1111)時,置有慶州,治所玄德(今旗索博日嘎蘇木境內),為遼圣宗耶律隆緒陵墓的奉陵城邑;懷州,治所扶余(今旗崗根蘇木境內)。上述二州隸于上京道臨潢府。遼慶州遺址的西北,有“伏虎林”,遼代“秋捺缽”的地方(“捺缽”意為遼帝的行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時,置有慶州,治所朔平(今旗索博日嘎蘇木境內);懷州(今旗崗根蘇木境內),隸屬于臨潢府路。元至順元年(1330)時,置有慶州城邑,隸屬于中書省全寧路(今翁牛特旗)。明永樂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今旗境屬泰寧衛(wèi)。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元太祖十八世孫蘇巴海稱達爾汗諾顏,號所部為巴林部,初附屬于察哈爾部。
后金天聰二年(1628),歸附后金;天聰八年(1634),清分封蒙古諸藩牧地,劃定巴林部牧地。清順治五年(1648),清政府設理藩院,統(tǒng)管邊疆地區(qū),在蒙古建旗制,編佐領。將巴林部分為巴林右翼旗和巴林左翼旗,旗下設佐領,亦稱箭或蘇木。清中葉,隨著戰(zhàn)爭逐步停息,佐領(蘇木)的軍事作用逐漸減小,地方租稅、差役、丁籍等政務增加。旗下又并行嘎查制,共分24個嘎查。嘎查按地域劃分,設嘎查達辦理地方政務。嘎查下設十戶長,稱達爾嘎。這種建制一直延至民國初年。清雍正初年(1723),置熱河廳。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稱承德府,下設八溝理事同知廳,巴林右翼旗歸屬承德府八溝理事同知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設烏蘭哈達通判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熱河道,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巴林右翼旗又屬熱河道赤峰縣。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今巴林右旗區(qū)域,秦朝屬東胡,西漢屬烏桓,東漢屬鮮卑,三國、西晉屬東部鮮卑。東晉前燕建熙七年(366),今旗境屬庫莫奚。隋大業(yè)八年(612),基本屬霫。唐總章二年(669),今旗境基本屬居延都督府(霫)。遼天慶元年(1111)時,置有慶州,治所玄德(今旗索博日嘎蘇木境內),為遼圣宗耶律隆緒陵墓的奉陵城邑;懷州,治所扶余(今旗崗根蘇木境內)。上述二州隸于上京道臨潢府。遼慶州遺址的西北,有“伏虎林”,遼代“秋捺缽”的地方(“捺缽”意為遼帝的行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時,置有慶州,治所朔平(今旗索博日嘎蘇木境內);懷州(今旗崗根蘇木境內),隸屬于臨潢府路。元至順元年(1330)時,置有慶州城邑,隸屬于中書省全寧路(今翁牛特旗)。明永樂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今旗境屬泰寧衛(wèi)。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元太祖十八世孫蘇巴海稱達爾汗諾顏,號所部為巴林部,初附屬于察哈爾部。
后金天聰二年(1628),歸附后金;天聰八年(1634),清分封蒙古諸藩牧地,劃定巴林部牧地。清順治五年(1648),清政府設理藩院,統(tǒng)管邊疆地區(qū),在蒙古建旗制,編佐領。將巴林部分為巴林右翼旗和巴林左翼旗,旗下設佐領,亦稱箭或蘇木。清中葉,隨著戰(zhàn)爭逐步停息,佐領(蘇木)的軍事作用逐漸減小,地方租稅、差役、丁籍等政務增加。旗下又并行嘎查制,共分24個嘎查。嘎查按地域劃分,設嘎查達辦理地方政務。嘎查下設十戶長,稱達爾嘎。這種建制一直延至民國初年。清雍正初年(1723),置熱河廳。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稱承德府,下設八溝理事同知廳,巴林右翼旗歸屬承德府八溝理事同知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設烏蘭哈達通判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熱河道,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巴林右翼旗又屬熱河道赤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