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江
“呼倫貝爾”這個名稱,歷史上專指大興安嶺以西以水草豐美而著稱于世的廣闊草原地區(qū),這個名稱出現在史籍上已有250多年了。
17世紀末葉,《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簽訂后,呼倫貝爾地區(qū)便成了清政府抵御沙俄侵擾的門戶。18世紀上半葉,面對沙俄的侵略,清政府采取了移民實邊的政策。清雍正十年(1732)將大興安嶺東麓布特哈地區(qū)的索倫、達斡爾、鄂倫春、巴爾虎等部3796人移駐呼倫貝爾地區(qū),從中選出3000名壯丁,編成兩翼八旗五十個佐。因為這次遷來的索倫人占遷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稱索倫左翼和索倫右翼,每翼各轄四旗,也稱索倫八旗,同年又從新疆一帶移來額魯特蒙古一部、自成一翼編一旗。
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政府又將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愿意加入八旗的巴爾虎蒙古2984人移駐貝爾湖、呼倫湖、克魯倫河下游一帶廣闊草原上。這部分巴爾虎蒙古人被稱作新巴爾虎,即新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而1732年從布特哈地區(qū)遷來的蒙古人則被稱為陳巴爾虎,即先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清政府按索倫兵制,從新巴爾虎蒙古人中選出240名壯丁編為新巴爾虎左右兩翼八旗四十個佐。
當時呼倫貝爾共五翼十七旗,由北京派副都統(tǒng)銜統(tǒng)領一員進行統(tǒng)轄。清政府決定在這一邊防要地建城,以資鎮(zhèn)守,作為發(fā)號施令之所。起初準備在今扎羅木得一帶建城,但因那里降霜太早,不易農耕,便改今海拉爾一帶。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今海拉爾正陽街一帶修筑土房,并招山西等地商人來此地經商。因為建城地點距其西部煙波浩渺的呼倫湖和貝爾湖較近。根據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名稱命名地名的習慣,于是便將兩湖名稱定為城名,稱呼倫貝爾城,并在這里設置了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衙門。后來便將其轄境大興安嶺以西廣闊的草原稱呼倫貝爾地區(qū)了,這便是呼倫貝爾一詞的由來。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徐占江
“呼倫貝爾”這個名稱,歷史上專指大興安嶺以西以水草豐美而著稱于世的廣闊草原地區(qū),這個名稱出現在史籍上已有250多年了。
17世紀末葉,《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簽訂后,呼倫貝爾地區(qū)便成了清政府抵御沙俄侵擾的門戶。18世紀上半葉,面對沙俄的侵略,清政府采取了移民實邊的政策。清雍正十年(1732)將大興安嶺東麓布特哈地區(qū)的索倫、達斡爾、鄂倫春、巴爾虎等部3796人移駐呼倫貝爾地區(qū),從中選出3000名壯丁,編成兩翼八旗五十個佐。因為這次遷來的索倫人占遷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稱索倫左翼和索倫右翼,每翼各轄四旗,也稱索倫八旗,同年又從新疆一帶移來額魯特蒙古一部、自成一翼編一旗。
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政府又將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愿意加入八旗的巴爾虎蒙古2984人移駐貝爾湖、呼倫湖、克魯倫河下游一帶廣闊草原上。這部分巴爾虎蒙古人被稱作新巴爾虎,即新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而1732年從布特哈地區(qū)遷來的蒙古人則被稱為陳巴爾虎,即先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清政府按索倫兵制,從新巴爾虎蒙古人中選出240名壯丁編為新巴爾虎左右兩翼八旗四十個佐。
當時呼倫貝爾共五翼十七旗,由北京派副都統(tǒng)銜統(tǒng)領一員進行統(tǒng)轄。清政府決定在這一邊防要地建城,以資鎮(zhèn)守,作為發(fā)號施令之所。起初準備在今扎羅木得一帶建城,但因那里降霜太早,不易農耕,便改今海拉爾一帶。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今海拉爾正陽街一帶修筑土房,并招山西等地商人來此地經商。因為建城地點距其西部煙波浩渺的呼倫湖和貝爾湖較近。根據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名稱命名地名的習慣,于是便將兩湖名稱定為城名,稱呼倫貝爾城,并在這里設置了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衙門。后來便將其轄境大興安嶺以西廣闊的草原稱呼倫貝爾地區(qū)了,這便是呼倫貝爾一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