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6個節(jié)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jié)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
秋分之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对铝钇呤蚣狻罚?/font>“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90天的中分點。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故不再打雷。雷聲,不但是暑氣之終結,亦秋寒之始也。
二候蟄蟲坯戶。秋寒始,蟄居的蚊蟲開始藏身入穴,并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以防寒氣侵入。
三候水始涸。因天干氣躁,河湖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開始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習俗
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jù)考證,最初“祭月節(jié)”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jié)”由“秋分”調至中秋。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qū),昔日四邑(現(xiàn)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zhèn)的謝姓,有個不成節(jié)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xiāng)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xiàn)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jié)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養(yǎng)生
放風箏
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放風箏這項運動的健身與醫(yī)療功效,很早以前就受到人們重視,宋代李石在《續(xù)博物志》中說,放風箏“張口而視,可泄內熱”。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放風箏時,可調節(jié)視力,消除眼肌疲勞,預防近視。
秋季養(yǎng)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比如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時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這樣既可得到鍛煉,又可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引發(fā)疾病。運動不宜過早或過晚,最好太陽升起來之后開始,太陽落山前就結束。
潤食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燥令傷肺”,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
秋分·詩詞
《夜喜賀蘭三見訪》
[唐]賈島
漏鐘仍夜淺,時節(jié)欲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6個節(jié)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jié)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
秋分之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90天的中分點。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故不再打雷。雷聲,不但是暑氣之終結,亦秋寒之始也。
二候蟄蟲坯戶。秋寒始,蟄居的蚊蟲開始藏身入穴,并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以防寒氣侵入。
三候水始涸。因天干氣躁,河湖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開始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習俗
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jù)考證,最初“祭月節(jié)”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jié)”由“秋分”調至中秋。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qū),昔日四邑(現(xiàn)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zhèn)的謝姓,有個不成節(jié)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xiāng)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xiàn)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jié)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養(yǎng)生
放風箏
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放風箏這項運動的健身與醫(yī)療功效,很早以前就受到人們重視,宋代李石在《續(xù)博物志》中說,放風箏“張口而視,可泄內熱”。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放風箏時,可調節(jié)視力,消除眼肌疲勞,預防近視。
秋季養(yǎng)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比如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時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這樣既可得到鍛煉,又可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引發(fā)疾病。運動不宜過早或過晚,最好太陽升起來之后開始,太陽落山前就結束。
潤食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燥令傷肺”,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
秋分·詩詞
《夜喜賀蘭三見訪》
[唐]賈島
漏鐘仍夜淺,時節(jié)欲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